《螳螂捕蟬》教學設計通用【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么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吳王不聽大臣們的勸告,固執地要求攻打楚國,而且下了死命令------“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這時候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在王宮花園里給他講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位少年講了怎樣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呢?
二、合作學文
(一)創說領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參照課文插圖畫面,試講這件挺有意思的事。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2-12節,找出文中“螳螂捕蟬”的內容;
2、試說故事,最好有創新。
3、指名說故事。從“具體、生動”這一要求來評議。(從讀故事入手,讓學生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一個整體形象的感知。再讓學生讀故事、講故事,整個課堂教學,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
(二)研讀理解
1、聽了這個故事,你們想到一個什么成語?(板書:蟬---螳螂---黃雀)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訴吳王什么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說明的一句話。
(出示“蟬、螳螂、黃雀……禍患呢!”),指名讀。提問: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它們沒想到的“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么呢?[課件:辨一辨]自讀課文9、11小節故事部分,同桌討論。
提問:你想對蟬、螳螂、黃雀說些什么?
過渡: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呢?(指名讀課文12節)
2、“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板書:恍然大悟)
3、這個固執的吳王,怎么會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變想法呢?這是什么原因呢?看來我們還得研究一下當時的歷史。出示《春秋列國圖》。聯系剛才螳螂捕蟬的故事,從這幅春秋形勢圖上,假如你是吳王,你從中明白了什么?會說些什么?[課件:說一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
師:(鼓勵地)這里用逗號,請講下去。(相機板書:楚國---吳國---其它諸侯國)
4、這些道理,是少年直接告訴吳王的嗎?(不是,是吳王聽了故事后自己悟到的。)少年講這個故事的目的與大臣一樣,只是勸說的方式不同,如果說大臣是直勸、力勸,那么少年就是?從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組討論)(要求學生小組討論,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發表獨立見解,主動地獲取知識,并相機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再次讓學生回顧全文、整體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勸。)
(請讀讀課文,3—11小節。)相機指導朗讀。先小組分角色自讀:一人提示語,一人讀吳王的話,一人讀少年的話,一人當評委;然后當眾讀,集體評議;最后再當眾分角色讀。(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是理解、鑒賞文學作品的過程。這兒,教師充分讓學生自主閱讀,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語感。)
(三)合作體悟
過渡:同樣是勸說,為什么其他人的話吳王沒有聽,而少年的話卻讓他改變了主意了呢?
1、下面,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可以相互合作,分角色讀,也可以合作表演。)
友情提醒:請注意提示語,想一想少年和吳王說話時是怎樣的語氣?
當時有什么神態、動作?
2、分小組準備后組織交流、評議。
在別的小組展示學習成果時,你是評委,請你仔細聽,認真看,用心體會,他們哪些地方讀(或演)得不錯,哪些地方你認為可以改進?為什么?(“螳螂捕蟬”是一個經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讓學生分角色讀、表演這個故事,借此發展學生語言,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學生的復述準確、流暢,而且有創新,加入了自己獨特的理解,這便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感悟的表現。在訓練中,學生對語言有了感悟、積累和運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訓練。)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展開想象,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考慮周全,通盤謀劃。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故事的寓意,展開想象創造性地進行復述。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第10課《螳螂捕蟬》。(板書課題)
二、自讀課文,找出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具體講“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用△做上標記(9、11自然段);再找出相關句子,用“
三、指名:
◆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
四、精讀理解:
1、(小黑板出示)指名讀三句話。
師引讀: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生讀(蟬)
(1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①從第一句中找出描寫蟬神態的詞語:“高高在上、悠閑、自由自在”, ②從這些詞體會到了蟬怎樣的心情?
③是啊!蟬此時沉浸在美味之中,心里會怎樣想?
④齊讀。
(2只黃雀在它的身后。
①從這句話中找出描寫螳螂的動詞:“拱著、舉起”,螳螂心里怎樣想?
這個句子中有兩個動詞是什么句?什么是連動句,有兩個動詞以上陳述一個主語,是連動句,哪位同學來說個連動句。
②齊讀第二句。
(3)那黃雀呢?瞄準它呢。
①從這句話中找出描寫黃雀的動詞:“伸長”,黃雀心里怎樣想?②齊讀這句話
2、把這三句話合成一段話,齊讀。
3、這個故事中 ,涉及到了哪幾個具體對象。(板書:螳螂、蟬、黃雀)它們眼前的利益是什么 ?身后隱伏的禍患是什么?
喝捕啄打露水←—— 蟬←——螳螂←——黃雀 ←—— 少年
4、引導:
(1)大家的示意圖,侍奉吳王的少年只用一句話就概括出來了,是哪句話?
(指名讀)
(出示、齊讀):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利益:好處,益處 。隱伏:隱藏,潛伏。
禍患:禍事,災難。
其實少年 講的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 寓言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2)思考:①少年這句話是對誰說的?(吳王)②為什么要對吳王說這番話?(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③還有誰也勸說吳王?(大臣們也勸說吳王不要攻打楚國)④結果呢?(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3)“固執”怎樣理解?(頑固,堅持己見)
“處死”的“死”呢?(失去生命,喪失生命,沒命了,殺死了)
5、總結:是啊,誰也不愿失去生命,所以大臣門再也不敢直接勸阻吳王了。(板書:直勸)
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理解“死”:不可更改的),怎樣才能使無王吳王改變注意呢?侍奉吳王無恙的少年想出了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巧妙地勸說吳王誣枉。(板書:巧勸)
那么,吳王聽明白少年講的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從哪里看出來的?
6、齊讀最后一段。(小黑板出示)指生補白: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忽然想起了大臣們的建議: 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于是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7、齊讀這段話,分析大臣門的意見,把楚國、吳國、其他的諸侯國這三者的關系用“→”表示出來(指生板演):
攻打攻打
楚國←——吳國 ←—— 其他的諸侯國
①乘虛而入:趁著空虛進入。文中指的是 其他諸侯國車趁著吳國攻打楚國兵力不足,而去偷襲吳國。
②不堪設想;事情到了無法想象的地步,指向很壞,很危險的地步發展。吳國一旦攻打楚國將會有怎樣的后果 ?
③于是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④你從哪個詞語看出吳王明白了不攻打楚國了。(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呢? ⑤吳王明白了什么?
是啊!吳王明白了,知錯就改,是個好大王啊!
8、(出示少年的話以及大臣的意見),兩相對比,你發現了什么?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9、結合板書,師點撥:如果吳國攻打楚國,吳國就相當于故事中的,楚國就相當于,其請他諸侯國就相當于。可見,大臣們的意見時正確的,所以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五、領悟寓意:
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每個寓言故事都會告訴我們一個發人深省的道理。那么這個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同學們,它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
(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不顧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是很危險的。)
六、口語交際:你覺得這是個怎樣的少年?吳王又是個怎樣的人呢?
少年:聰慧膽識過人
吳王:固執知錯能改
七、學了這篇課文說說同學們的.收獲。
八、作業:抓住這則故事的寓意,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一篇。
板書設計:10、螳螂捕蟬
喝捕啄打
露水←—— 蟬←——螳螂←——黃雀 ←—— 少年
攻打攻打
楚國←——吳國 ←—— 其他的諸侯國
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不顧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是很危險的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發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警戒人們。
教學時,我從《螳螂捕蟬》的故事入手,引導學生思考:在這個故事中涉及到哪幾個具體對象?它們眼前的利益是什么?隱伏的禍患是什么?蟬、螳螂、黃雀、少年這四者,大部分學生能通過閱讀課文理解他們的利害關系。抓少年和大臣們不同的勸阻方式來理解。讓學生明確吳國、楚國,其他諸侯國之間的利害關系。有利于讓學生理解吳王攻打楚國背后的禍患。從而深入感受課文內容。少年講的故事巧妙,發人深思。引導學生明白這個故事所蘊涵的道理。這樣對文章的內容進行了重新組合,并沒有按照文章原有的寫作順序進行教學,我覺得這樣更容易吸引學生,更容易給學生以明晰的知識框架。
在教學結尾,讓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獲。經過課堂實踐,我發現學生對“只顧眼前的利益,不顧身后的禍患”這句話有許多自己的理解,所以我讓學生聯系自己平時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舉一些這樣的事例。問題一出來,同學們爭先恐后發言。學生例舉了很多與生活相關的例子:“看見地上放著一個錢包,你偷偷地撿了,沒有想到卻中了騙子的計。只想到了眼前利益,而沒有想到身后的禍患。”“我不會做的題目就去看同學的,到考試時就抓瞎了。抄作業是眼前利益,考試成績差,就是禍患。”“釣魚時,魚兒只顧吃魚餌,卻沒想到中間有個鉤子。”聽著孩子們的發言我知道他們是真正懂得了做事要三思而后行的道理。既考察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的言語表達能力。變學生的被動為主動,讓學生主動探究課文,體會前利后患的具體所指,在視覺、認知等方面產生較深的體驗。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為復述課文打好基礎。
3、體悟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4、通過交流、探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培養良好的積累、觀察、思維的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播放動畫視頻。
2、學習生字:螳螂
3、為動畫起片名。
4、說帶動物名的成語。
5、告訴學生: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養成積累的好習慣。
二、初讀感知。
1、自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2、范讀課文,交流詞語的.意思。
3、默讀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學習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
1、指導有感情地讀。
2、根據故事情節,引出道理。
3、故事帶給我們的思考。
4、告訴學生:勤于觀察才能有所發現。養成觀察的好習慣。
四、再讀課文。
1、根據板書質疑。
2、讀文談發現和疑惑。
3、設疑、存疑。
4、告訴學生:冷靜思考,是一切智慧的開端。
五、布置作業。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4
一、導入
同學們,現在雖然是下午第三節課了,大家看上去依然很精神,這說明大家有著強烈的學習欲望,為了獎勵大家,老師請大家看一段動畫片。
1、播放動畫片
好,我們欣賞完動畫片,誰來說說動畫片上有哪幾個主要角色?
結合學生回答,出示并板書:螳螂,蟬,黃雀
2、學寫“螳螂”
你知道螳螂怎么寫嗎?螳螂,又稱刀螂,可不是那個叫瞪的歌星,因為螳螂是昆蟲所以螳是蟲字旁加個大會堂的“堂”,螂是蟲字旁加個瞪的“郎”,觀察生字,說說這兩個字有什么特點?對你真會發現和總結。
3、為動畫片起名
螳螂,蟬和黃雀它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呢?誰來說說。
呀,你的觀察真細致。
呀,你不僅說出了三個主角的動作、神態,非常形象。
還加入心理描寫,和個人分析。這說明你不僅會觀察,還會思考。
這么有趣的一個動畫片,誰來給它起個片題。命名。
完善板書:“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齊讀。
4、說帶動物名的成語
這是一個帶動物名的成語,你們還知道哪些帶動物名的成語呀?
5、習慣培養:養成積累的好習慣。
大家積累得可真多,鼓掌送給你們。同時送給大家一句話:
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
過渡:大家知道,咱們祖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而成語是我們中華民族語言中特有的一顆璀璨明珠,一個成語往往就是一個故事,有著很強的表現力,運用得好,產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想法,甚至可以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
有不少同學一臉的疑惑,有些不信,那我們一起走進第10課:螳螂捕蟬。完善板書。
二、初讀感知
1、首先請大家自讀課文。
自讀要求:讀通,自學生字。畫出不理解的詞。
提醒注意:侯與候的區別。后描紅。
出示:侯與候說形、音、義的區別。
解釋:諸侯國
2、再聽讀:聯系上下文理解所畫詞后的意思,再交流。
3、再默讀思考:課文主要講了怎樣的一件事?
提示:可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三部分有條理地來說說。
過渡:現在你們說說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作用大不大。那我們來把“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好好講一講。
三、學習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
請大家找出寫“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故事的語段讀一讀,課文哪幾節寫了這個故事。請一個學生說一說。出示語段,齊讀。
1、指導有感情地讀。
怎樣才能讀出感情呢?
我們走進課文先想象一下螳螂、蟬、黃雀是怎樣想的。讓學生發揮想象,說一說各自的心理。
這樣我們就能融入人物情感,就能讀得聲情并茂。
2、根據故事情節,引出道理。
你們發現故事中的三個主角都有一個什么特點嗎?
用書上的話怎么說。出示: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的禍患。
這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不能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
由這個道理你們能想到哪些詞語。
3故事帶給我們的思考。讓學生說一說。
4、引出習慣培養:養成觀察的好習慣。
其實,大自然是我們的老師,許多人常常能從身邊的事、物以及自然現象中有所啟發。我們課本上也介紹過不少,比如我們上學期學過的一首詩《觀書有感》中的'一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在池塘邊讀書獲得的啟迪;還有●語》中提到“從終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認識到勤勞的可貴;從飛行整齊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紀律的重要;從搏擊風雨的蒼鷹那里,我學到了勇敢頑強的精神……”這是作者從動物身上得到的啟發。送給大家一句話:
勤于觀察才能有所發現。
四、再讀課文。
1、根據板書質疑。
好,同學們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故事非常有趣,引人深思,可這個故事只是少年講給吳王聽的,是課文螳螂捕蟬中的一段內容,板書:少年、吳王
請大家看看板書,你產生了哪些疑問。有了哪些想法。我們再次讀課文,看看能不能解開心中的疑結,或者又產生了哪些問題。
2、讀文談發現和疑惑。
3、引出習慣培養: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勉勵大家:
冷靜思考,是一切智慧的開端。
4、設疑、存疑。
大家問了那么多,說了那么的發現,老師也有個問題想問問大家,這個少年真是在給吳王講故事嗎?
(是在勸吳王),可我覺得勸(板書:勸)字顯得過于單薄,你覺得再在前加個什么字比較合適,更能較好地概括全文呢?(智、巧)為什么呢?同學
讓我們在家一起懷揣這些疑問,共同期待下節課的到來。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5
【教材分析】
這篇寓言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巧妙勸誡吳王不要只顧眼前利益,忽略身后隱患危險的做法,從而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本文結構緊湊、前后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過程與方法:聯系課文語言環境和生活實際,理解“恍然大悟”、“固執”等詞語的意思。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預習,借助字詞典學習生字詞,熟讀小故事。
2、教師制作PPT教學課件。
【課前游戲】
同學們已經知道了老師的姓和動物有關,那么,我來考考大家:你們都知道哪些含有動物的成語呢?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也和動物有關系(板書:螳螂捕蟬),請同學們讀課題。
螳螂捕蟬也是一個成語,我們在使用的時候通常還會在后面加上幾個字——
(生:黃雀在后)
2、完整地說。
(生: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二、初讀感知,把握大意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課件出示默讀問題)
2、好,哪位同學結合投影上的提示來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課件出示提示)
隨機抽取學生回答。
3、誰講的故事?講給誰聽?目的是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少年、吳王)
三、角色體驗,讀文明理
(一)自由讀文,小組討論
1、哪位同學能快速地把課文中少年給吳王講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找出來,讀給我們聽一聽。
2、這就是少年給吳王講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看看有沒有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注意,或是你從中發現了什么,然后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出示課件)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
(二)角色體驗,加深理解
1、根據同學們的發言,我們發現:其實它們三位把頭往回一調,完全可以看到身后的危險,這災難就是可以避免的.,但它們為什么不調頭呢?我來找三位同學替它們回答。
(1)蟬啊,蟬!你為什么沒把頭往后調一下,看看身后的危險呀?
(我看你是只想露水不要命吶!)
(2)螳螂,你為什么沒調頭看看身后的危險呀?
(好吃嗎?還沒吃到就……慘嘍!)
(3)黃雀,你為什么沒把頭轉一轉哪?
(吃到螳螂了嗎?現在后悔了嗎?來不及了!)
2、從這三位的回答我們明白了,蟬一心貪戀露水卻不知道(身后的螳螂),螳螂一心想捕蟬卻不知道(身后的黃雀),黃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卻不知道(少年正拿著彈弓瞄準它呢)。(依次板書)
3、誰能同時面對它們三位用一句話告別一下。看看文中哪句話最合適?誰來讀這句話,真的讓它們聽到,你是在告誡它們。先自己練習一下。
(三)領悟寓意,創新復述
1、少年對吳王所講的這番話,吳王聽懂了嗎?從哪兒看出來?請齊讀。(出示課件)
2、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呀?還有哪些詞語也含有突然明白的意思呢?
學生自由回答。
3、老師這里也準備了幾個,同學們讀一讀,積累積累。它們都是表示一下子明白過來的詞語。
4、吳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悟出了什么呀?他做了一個什么決定?
奇怪了!少年這番話并沒有提到攻打楚國的事呀,為什么吳王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呢?這兩件事兒有什么聯系呢?
原來吳王攻楚就像螳螂捕蟬一樣: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吳王攻楚,諸侯在后。(板書:攻楚,諸侯)
5、少年說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現在看來它不但有意思,而且還特別的有……
誰能把少年所講的這個既有意思又有(意義、哲理、道理、寓意)的故事繪聲繪聲地講好它呢?我剛才說的是什么好?講好!自己練習一下,同桌之間互相講一講。
6、哪位同學當一下少年,給我們這些好奇的吳王講講這個故事呢?(課件出示插圖)
四、推敲字詞,體味妙勸
(一)聯系生活,理解詞義
1、吳王所悟出來的結論和當初大臣們所勸阻吳王的理由一樣嗎?(課件切換)
2、大臣們是怎么認為的?讀來聽聽。吳王悟出來的和當初大臣們所勸說的理由是一致的,可是當初大臣們勸說得到的結果是?
3、固執是什么意思?你身邊有沒有固執的人?給我們講講他是怎么固執的?能舉個例子嗎?
4、你們勸他了嗎?有用嗎?他明知自己錯了還要堅持自己的意見,不管你怎么勸說他還是要堅持到底。
(二)推敲字義,品味巧勸
1、可是見過像吳王這么固執的嗎?他是怎么說的?生讀。
這分明就是下了一道——死命令。
2、這兩句話里面的“死”意思一樣嗎?說說看,你會哪一個就說哪一個?(課件出示兩個“死”句)
3、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意思各不相同,所以我們對字詞的理解一定要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結合上下文去理解。
4、從這兩個死你領悟到了什么?(吳王攻打楚國的決心很堅定,吳王很固執)
5、下面我們就分角色來讀讀這兩句,第一句男同學,第二句女同學。男生注意了,你們現在侍執的吳王啊。
6、大臣們苦苦相勸,那就是個死呀!可是,少年卻用一番話就打消了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不但沒死,反而得到了吳王的夸獎。這是什么世道嘛?誰來評評理?究竟是為什么?
(巧勸、智勸、拐彎抹角地勸、旁敲側擊地勸)
五、拓展延伸
1、從中我們能看出少年是個什么樣的人?從哪里看出來?(出示課件)
2、同學們還知道哪些像少年這樣善于巧(智)勸的故事呢?請同學們課后去搜集一下,下次課我們再來分享。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6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大家已初步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那么,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呢?
二、學習課文第二、三段
㈠初步感知、復述故事。
1、教師講述“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學生邊聽邊看插圖邊想。
2、指名講這一故事,組織評議。
㈡理清關系,領悟道理。
1、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事,目的是要告訴吳王什么道理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說明的一句話,(出示“蟬、螳螂、黃雀——禍患呢!”)①指名讀,圍繞這句話、討論,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么?②練讀這句話。
2、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嗎?從哪里看出來的呢?
①理解:恍然大悟。
②吳王明白了什么?從文中找出一句話來回答(出示大臣們認為……后果不堪設想)。
3、對比以上兩句話,體會“前后呼應”的寫作特點。
㈢、理解“方法”體會特點
1、少年是在什么情況下給吳王講“螳螂捕蟬”的故事?(引導學生讀課文第3—8自然段)。
2、你覺得這是個怎樣的少年?吳王又是個怎樣的人呢?
㈣、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總結全文
①概括主要內容,復述課文。
②學習了本課,大家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
③聯系生活實際,舉例說明。
四、布置作業
1、將“螳螂捕蟬”這一故事說給家人或低年級同學聽。
2、續寫課文,第二天吳王又上朝了以后……。
五、板書設計
不能只想著眼前利益,而不顧后患。
蟬螳螂黃雀少年
楚國吳國其他諸侯國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教學重、難點: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有感情地讀好吳王和少年的對話,能復述課文,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7
教材分析:
這是文言文,選自漢代劉向所撰的(說苑正諫).課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后,不要顧此失彼,要通盤謀劃.
教學目的:
能在明確字詞的基礎上理解課文意思。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后,通盤謀劃。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文章所蘊涵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螳螂捕蟬”和“吳王伐荊”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系。
教學構想
本文由學生自讀,根據不同的訓練目的,設計自由讀、試讀、品讀、指名讀、引讀、男女生分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讀中理解,并當堂背熟全文。
教學時間:
1課時。
學生學習過程:
一、朗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
2、指名讀課文
二、讀譯文,了解故事的內容.
1、默讀譯文,了解故事的內容.
2、兩人一組互相說說故事的內容.
三、逐字逐名講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學生在每句話前標上序號,全文共七句話.
2、理解課文內容.
(1)學生逐字逐句對照注解,譯文,準備.
(2)投影出來,學生口頭完成練習:
“其”常作(1)他,他們(2)那,那個,那些.
這兩種解釋,下面每個“其”指的是什么.
告其左右曰( )露沾其衣( )其上有蟬(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不知彈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 )面不顧其后之患也( )乃罷其兵( )
(3)學生試講每句話的意思.
學生試講,老師做必要的指點,講解.重點理解和解釋”閱讀思考,練習中帶點的詞語.逐字弄懂第五句話,準確地譯成白話.
四、總結課文中心思想.
1、指名詳細講述故事
2、畫出課文的.中心句,理解含義。(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
提問:(1)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這句話的含義是比喻目光短淺,一心力謀侵害別人,卻不知道有人在背后算計他呢.(2)課文告訴我們處理問題時,應該怎樣做?圍繞句子含義談感受.
板書:欲得其前利不顧其后患
3、總結課文的中心思想.
(1)學生發言
(2)老師補充完整
五、背誦古文
1、自己背
2、指名試背.
六、練習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1、老師過渡,導入:
本單元我們已經學習了新的復術形式:創造性復述,練習了兩種形式(1)擴展內容;在文中嗇一些情節或細節。(2)續編故事:在課文的結尾續寫一些情節.這篇課文我們采用擴展內容的方法進行創造性復述.
2、思考:
(1)按事情的發展順序給課文分層.
(2)吳王開始是怎決定的?
(3)吳一聽了少孺子的話是怎么想的?又做出了怎樣的決定?吳王明白了少孺子所講的故事中的道理,考慮了攻打楚國的利弊,放棄了派攻打楚國的想法。
3、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1)分組試講
(2)指名復述。
(3)全班評議
七、總結
1、為什么少年勸說,吳王沒把他置于死地?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少年?
2、學習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收獲?
作業設計:
1、背誦課文
2、擴寫這個故事。
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要瞻前顧后通盤謀劃
不要只顧眼前顧此失彼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能聯系實踐和語言環境理解運用“乘虛而入”“不堪設想”“恍然大悟”“自由自在”“毫不介意”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給課文分段,并擬定小標題。
4、學習課文第一段,了解大王與大臣們看待問題的不同。
重難點: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給課文分段,并擬定小標題。
教學過程:
一、 由圖及文,導入新課。
1、 分別出示螳螂和蟬的圖片。生觀察:圖上畫的是什么動物?
2、 板書并簡介、認讀生字“螳螂” “蟬”(預習準備:了解螳螂和蟬)
3、 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整個故事可用八個字概括: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 課文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呢?
二、 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邊讀邊想,理解詞語意思。
3、想想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檢查自學:
(1)文章中有些字一字多音,在下列詞語中,你能讀準嗎?
打著鳥 轉來轉去 稟報大王
彈弓 舉起前爪 乘虛而入
(2)想想下列詞語的意思,有感情地讀一讀。
乘虛而入 不堪設想 毫不介意 恍然大悟
(3)指名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吳王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明明是一個歷史故事,卻為何用“螳螂捕蟬”作題?這是一個歷史故事中蘊含一個寓言故事,是一個大故事套小故事,我們把他稱為歷史寓言故事。
4、讓我們先走進寓言版的“螳螂捕蟬”。
三、了解故事
1、指句讀。出示語段,再指名讀,讀出“精彩”“有趣”
2、蟬、螳螂、黃雀有什么共同之處?(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及到自己的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蟬眼前的利益是: ,隱伏的禍患是:
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隱伏的禍患是:
黃雀眼前的利益是: ,隱伏的禍患是:
3、可是為什么蟬、螳螂、黃雀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不知道自己身后隱伏的禍患呢?讓我們一起再來細讀這段文字。
4、交流
生:我覺得蟬非常悠然自得,只顧喝自己的露水,因為它自由自在,也就沒有意識到身后的危險。
師:不錯,你是從哪個詞看出蟬很悠然自得的?
生:“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悠閑、自由自在”表明蟬很悠然自得。
生:那螳螂的眼里只有蟬,所以它一心只想如何把蟬捕到手。
師:你是從哪個詞看出來的?
生: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從這個“拱”字我感受到螳螂勢在必得的`心態。
師:說得很好,有誰來說說黃雀的?
生: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彈弓在瞄準它呢。“伸長脖子”表明黃雀對螳螂的渴望,急切地想要吃到螳螂。
師:說得真好!因為黃雀對螳螂的渴望,所以黃雀也就對身后的危險放松了警惕。接下來讓我們走進歷史版的“螳螂捕蟬”。
5、齊讀第一自然段,。
(1)引讀: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大臣們勸阻的理由是—— (師述:當時楚國國力確實較吳國弱,吳王又有稱霸的雄心。可當時的地理位置是吳國南面是越國,西邊是楚國且較遠,北方其他諸侯國還有很多,攻打楚國對吳國是極為不利的。因此,大臣的反對是非常有道理的。)
(2)可是吳王呢?——這句話該怎么讀?(讀出吳王的固執、權威)
(3)吳王為什么會如此固執呢?難道他不明白如果其他國家乘虛而入偷襲吳國的慘重后果嗎?
生:吳王之所以執迷不悟,是因為他利令智昏,在利益面前喪失了理智。
師:說得真好。如此看來,吳王之所以執迷不悟,是因為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他只覺得勝券在握,因此下了死命令,這樣當然就不再有人敢冒死相諫了。
6、那么,少年是如何改變吳王的決定的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講述《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
2、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感受少年這個人物,體會人物的特點、品質。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大約在2500年前春秋末期,在華夏大地上出現了若干個諸侯國,(出示春秋形勢圖)他們之間為了利益經常發動戰爭,給當時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2、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的故事——《螳螂捕蟬》。齊讀課題。
3、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你的概括能力很強,說得很完整,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說清楚了)
(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板書吳國攻楚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吳王非常固執。一個侍奉吳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了吳王,吳王終于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4、你們還記得大臣們勸說時,吳王是怎樣說的嗎?(生: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二、學習新課
(一)學習故事
過渡:一個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場關乎國家存亡的戰爭,避免了生靈涂炭,避免了血魚腥風,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故事有如此大的作用呢?
1、出示故事,指名讀。(第9、11節)(讀得字字清楚,讀得字正腔圓)
2、請同學們再讀讀這個故事,留意描寫蟬、螳螂、黃雀動作、神態的字詞,想一想,它們在想些什么呢?
3、交流
(1)誰來說說那只蟬?指名,它在想什么?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評點后再指名讀,著重讀好高高在上,悠閑、自由自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讓它高枕無憂呀邊吃邊唱,真叫一個逍遙自在呀你把這只得意的`蟬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了大家眼前。)
(2)誰來繼續交流螳螂?它在想什么?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螳螂:一拱、一舉、一捕,生動刻畫了一只急切覓食螳螂的模樣。你想怎么讀?
如果能加上螳螂的動作讀,就真的繪聲繪色了。誰來讀一讀?(重點落在急切)
(3)黃雀:它在想什么?指名讀。(既吃螳螂又吃蟬,一箭雙雕)
4、它們的想法雖然不盡相同,但是有一點卻是相同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你真是一語道破天機呀!)
出示: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隱伏”是什么意思?
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身后的隱患又是什么?(說螳螂的時候,板書黃雀在后)
引讀:蟬悠閑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
螳螂一心想著捕蟬,卻不知道——————
黃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卻不知道——————
它們都——————卻沒顧到——————
5、它們都(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板書)呀!
這個故事的確很有意思,連身為一國之君的吳王都被這個故事吸引住了,讓我們也來學著少年,根據老師的提示,繪聲繪色地把這個故事講一講。(出示:動詞提示)
(二)明白道理
1、聽了少年這個故事,吳王明白少年講的故事所飽含的道理了嗎?從哪里看出來的?(出示“恍然大悟”,吳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A指名說這么一個故事與吳王攻打楚國有什么聯系呢?(它與吳王攻打楚國有著極其相似的地方)(你理解得很透徹,走到吳王的心里去了)
吳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他身后的隱患又是什么?(完成板書吳國攻楚,諸侯在后)
(出示春秋形勢地圖),同學們,你們看,當時的楚國在離吳國很遠的地方,吳王要出兵攻打楚國必須千里迢迢、長途跋涉,勢必造成后方空虛,周邊的鄰國就可以乘虛而入,后果真是不堪設想呀!
這不正是課文第一節中大臣勸說吳王的話嗎?一起來讀讀。出示“吳王準備出兵……后果將不堪設想。”
吳國的人民要遭殃了,后果真是——(不堪設想)
吳王的王位也將不保了,后果真是——(不堪設想)
要國破家亡了,后果真是——(不堪設想)
后果這么嚴重,可當時的吳王聽得進大臣們的勸告嗎?(繼續出示吳王的話)誰來讀吳王的話?指名讀。
(評讀:真侍執呀真是太霸道了高高在上,惟我尊)
可是聽了少年這一番話,出示引讀最后一節。吳國的黎民百姓就此避免了一場厄運。
B后悔自己的行為,C感謝少年
(三)感悟少年
1、同學們,文中的少年是什么身份?(侍奉吳王)大臣們無法勸阻的事,卻被少年一個小小的故事給勸阻了。從表面上看,他有沒有說一句勸說的話?(沒有)他只是給吳王講了個有趣的故事而已呀。實際上,少年勸了沒有?(勸了)有沒有像大臣那樣勸?(沒有)能不能像大臣們一樣勸?(不能)他是暗暗地勸,不露痕跡,不動聲色。少年真是太聰明了!(板書:智)
2、少年的機智表現還不只于此,請同學們默讀課文3-8節,對課文中描寫少年的語句圈圈劃劃,仔細地琢磨琢磨,你從哪里還感受到少年的機智?愛動腦子的同學肯定有新的發現。
3、指名交流:
(1)拿著一只彈弓歸納:巧妙呀,只有這樣才讓吳王相信他確實在打鳥呀,真是巧拿道具引吳王呀!
(2)花園轉來轉去沾濕毫不介意一連轉了三個早晨終于
師引: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呀?是呀,只有這樣才能遇到吳王呀,只有這樣才能給吳王講故事呀!真是一個勇敢而執著的少年呀!
少年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為了勸說吳王,那他為什么不到大殿上在大庭廣眾之下去向吳王講這個故事呢?而是煞費苦心地在花園里轉來轉去,尋找機會呢?
(預設:A他要把故事講得真實可信,所以不能在大殿上講。你看他還特意拿了一只彈弓呢。B因為吳王不聽大臣的勸阻,下過死命令,誰要勸阻他,就會被處死。C不能讓吳王意識到少年是在利用故事勸阻他,否則即使少年說得再正確,吳王也不可能會接受的。D因為“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吳王是一國之君,他怎么能更改自己的決定呢?所以少年在花園里給吳王講這個故事是給吳王臺階下,為了保護吳王的面子。E身份不允許他到大殿上去勸。)
道具選得巧妙,地點選得巧妙,時機把握得巧妙呀!誰來讀這段話,給大家展現這位機智的少年形象。練讀這段話。
(3)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樣說才能讓吳王有興趣聽他講故事呀,誰來讀,讓人一聽就有興趣?(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4、小結。少年選擇的是吳王每天必到的花園這個地點,看似不經意實則精心安排地見到了吳王;接著他又巧妙地用彈弓作道具,話語富有懸念,一步一步地引著吳王對自己講述的事產生濃厚的興趣;更巧妙的是,少年編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讓吳王明白了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的惡果,最終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他的這一番勸說可謂是巧勸、智勸、妙勸!(板書見——引——勸)
5、你認為少年是個怎樣的人?
5、故事讀到這里,相信大家一定被他的智慧與勇氣所折服。你的心里是不是更加欽佩這個少年了?分角色朗讀3~ 12節。
三、總結談感受
1、今天學了這個故事,你受到了怎樣的啟發?
2、指名談感受
一個好的主意或者建議要想讓別人去接受或者采納,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就像文中的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
3、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相信你受益頗多,我們在生活中,既要警惕“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惡果,但也不能因此而猶豫不決,束手束腳,也需要該出手時就出手,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
四、作業延伸
(1為必做做題,2、3為選做題,任選其一)
1、把這個故事講給你的家人和低年級的同學聽,盡量使用課文中的原話,并加上你豐富的想象。
2、吳王作為一國之君,說話一言九鼎,他之前已經準備攻打楚國,并已下了死命令,那他該怎么在大臣面前收回自己的話?怎么向大臣解釋這件事?動腦筋想一想,把它寫下來。
3、請聯系生活實際,舉個和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相似的事例,寫一篇100多字的感受。
捕
板書螳螂——蟬黃雀在后少年
攻
吳國——楚諸侯在后(智)
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見——引——勸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0
一、自主質疑,構建話題。
1、,同學們,通過上一堂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吳王要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那么,大臣們是怎么認為的呢?
卡片出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可是吳王卻很固執,誰來談談吳王的話?
卡片出示: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2、可就是這位固執的吳王,聽了少年的一番話,卻——卡片出示“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請學生自由讀這三段話,自主質疑,教師小結:同樣是勸,大臣的勸阻遭到了吳王堅決的反對,而少年的勸說卻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位少年的勸說究竟 “妙”在何處?讓我們通過讀課文來感受少年勸說之妙。
二、讀書圈畫批注,感悟少年勸說之“妙”。
1、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第二部分,想想少年的勸說究竟妙在何處,可以在自己有所感悟的地方圈圈畫畫。
2、交流:
▲ 妙在少年講了一個故事讓吳王懂得了道理。
師:那故事的內容是……(引讀):
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①這些話對于蟬、螳螂、黃雀的動作、神態描寫得非常形象,請同學們再讀一讀,并且找一找相關的詞語體會一下,相信你會有很深的感受。
②交流:
“蟬”:高高在上,悠閑、自由自在;從這幾個詞語的理解入手體會蟬的心情如何?練讀體現蟬的心情
“螳螂”: “拱”、“舉”;螳螂心里怎樣想,練讀體會。
“黃雀”:“伸長”,黃雀心里怎樣想,練讀體會。
③現在,你覺得這件事有意思嗎?有意思在哪里?經過交流揭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那么大家現在能說說蟬、螳螂、黃雀它們的利益分別是什么?隱伏的`禍患又分別是什么嗎?
現在讓我們連起來讀讀這段話,體會這些動物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禍患的心理。指名讀,集體讀。
④同學們的朗讀讓老師更加感受到這件事真的是很有意思,但是我覺得憑我們的實力,我們能說得比書本上的描述更好,同桌之間說一說。
⑤請同學練說,表揚加入合理想象的同學。
⑥師小結:其實少年講的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板書:“黃雀在后”)
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每個寓言故事都會告訴我們一個發人深省的道理。那么這個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同學們,它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身后隱伏著的禍患,是非常危險的!)(板書: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禍患,危險!!)
⑦我們聽了這個故事都明白了這個道理,那么吳王聽了這個故事后,有什么反應呢?
出示: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吳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引導學生交流
(吳王聽了少年的故事,知道了自己就像是故事中的蟬、螳螂與黃雀一樣,只考慮到眼前的利益,沒有顧及到身后的隱患,如果自己執意攻打楚國的話將會被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那后果將是自己的國家被其他的諸侯國所滅。)
(小結板書:吳王攻楚 諸侯國在后。)
師:所以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 妙在少年不露聲色,精心設計,讓吳王明白道理。
課文學到這兒,同學們,你覺得這個少年是怎樣的一個人?你對這少年產生了怎樣的情感?(佩服)佩服少年的什么?用故事來讓吳王自己明白道理,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
那老師想建議大家再仔仔細細地讀一讀課文第二部分其余的內容,讀完之后我們再來交流印象深刻,有所領悟的內容,到時候我相信大家肯定會更加佩服這位少年。(學生小聲讀)
交流要求:先把自己所找的語句讀出來,然后說說自己的想法。
1“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辦呢?”可以想象大臣們在議論些什么?
這位少年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因為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許別人來勸阻,他還要去勸說,說明他真有勇氣。(勇氣可嘉)
從這里還能看出少年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如果不為自己的國家著想,他就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勸說吳王了。(為國分憂、十分愛國)
2“第二天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從這里能看出,少年勸阻吳王的決心已下,說明他很有勇氣。因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濕了,一連轉了三個早晨,還在等待吳王的到來,可見他的決心確實很大。(堅定決心)
露水打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說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轉就是三個早晨,說明他有足夠的耐心;而且他還毫不介意,說明他一心只想勸阻吳王,其他的什么都沒放在心上。(不怕吃苦、大局為重)
3這位少年拿著彈弓在花園里轉,并不是來打鳥,真正的意圖是要勸說吳王。這說明他已經想好了勸說吳王辦法,他已經胸有成竹了。(胸有成竹)
4師:前面說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所以少年就沒有直接去勸,因為這樣就像飛蛾撲向火堆一樣,不但勸不成,還要丟掉自己的腦袋。那你覺得這位少年怎么樣?(足智多謀、有勇有謀、膽識過人、有膽有識、機智勇敢)
那么應該說少年是怎樣勸吳王的?請你在勸的前面加上一個字,表達的更準確、傳神。(板書:少年智勸 吳王明理)
5“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么事啊?’”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他表面上說是打鳥,好像很悠閑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他故意不讓吳王發現他的用意,因為前面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別人來勸他。(不動聲色、曉之以理)
6他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說“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樣,就把吳王給吸引過來了。因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聽,吳王當然不會例外的。(故意賣個關子,把吳王的好奇心給吊起來。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確實高明!)
7知道朗讀:那么這段對話,你們覺得應該怎么讀?
那么大家就按自己的體會,分成四人小組好好讀讀這段話。
生自由練讀
師:哪個小組愿意來展示一下?
(師幫助調配好角色,一人讀吳王的話,一人讀少年的話,一人旁白。)
師:誰能不看書,表演出來嗎?誰愿意自告奮勇當吳王?少年?
師:您是吳王,一定要有將王的風度喲。你是少年,要機智!
師:掌聲歡送“吳王”和“少年”回座!你們倆做好思想準備啊,說不定哪一天某位大導演要來請你們拍電影呢!
三、總結全文,領悟道理。
課文學到這兒,老師覺得特別高興,因為同學們是通過自己的閱讀,思考把課文真正的讀懂了,我想今天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小。那么誰愿意來交流交流今天的收獲呢?
1學習少年的聰明機智。
2學習少年的遇事冷靜,善于思考。
3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是:遇事不能固執已見,不能不聽別人的勸告。
4我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是,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有什么事情的話,還能亡羊補牢,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危險。
5從“從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我得到這樣一個啟示: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要有長遠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淺,不然的話就會吃大虧。
6一門心思去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身后隱伏著的危險,是很愚蠢的!
四、拓展延伸,指導課外閱讀。
同學們今天我們又通過一個有趣的寓言故事,用自己的方法領悟了其中的道理,相信大家一定更喜歡寓言故事了,那么課后我們可以相互借閱《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寓言選集,或者上網搜索寓言故事,但是,請大家注意:讀故事時不僅要明白故事經過,更重要的是想想其中的道理。
板書設計: 少年智勸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吳王明理 吳王攻楚諸侯國在后
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禍患,危險!
本教學設計意在抓住少年勸說吳王方式之妙以及寓言故事表達方式之妙為主線組織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讀書、討論、思考,獲得對課文內容的深刻理解,進而認識到寓言故事的特點以及獨特的表達作用,進而激起學生閱讀更多寓言故事的興趣,并且能掌握“讀寓言明事理”的閱讀方法。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展開想象,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后,通盤謀劃。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文章所蘊涵的道理,展開想象創造性地進行復述。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授
1、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品讀螳螂捕蟬這則很有趣味的寓言故事。
2、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這篇課文,學習了生字新詞,老師想考考你們是否會寫了。
3、先請同學們聽寫五組詞語。老師一組一組地念,每組三個詞,同學們要認真聽、用心記,想想每組三個詞之間有什么聯系。
老師依次念四組詞,每組只念一遍:
(1)蟬悠閑自由自在
(2)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
(3)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
(4)侍奉吳王的少年拿著彈弓瞄準
(5)不堪設想隱伏著禍患恍然大悟
4、現在請同學們對照屏幕上出示的詞語,自己批閱。(學生對照出示的詞語,進行自我批改。)全對的學生舉手。有味地齊讀五組詞語。
二、師講故事、學生復述
1、師:春秋時期,吳王不聽眾大臣的勸阻,執意攻打楚國。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靈機一動,對吳王講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一聽便打消了伐楚的念頭。這是怎樣一件事呢?現在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待會兒請你來講這個故事。
2、師:同學們讀得很專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內容都記住了。不過,為了讓大家講得更好,老師還是請同學們根據這幅圖,自己來練講一遍,盡可能地用上剛才聽寫的幾組詞語。(學生大聲地練講故事。)
3、現在誰愿意來講這個故事?
4、指名講述、師邊聽邊評。
5、故事聽完了。誰來評評這位同學講得怎么樣?
6、這個故事就叫——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三、設疑披文、揭示寓意
1、少年侍衛為何要給吳王講這個故事?(為什么要勸阻吳王攻打楚國?)
2、那個少年為什么不直接勸吳王,而要用講故事的方式?
3、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4、誰來做一做楚王讀好這一句話。(指名讀,評價。)
5、大臣們指出攻楚的利弊,得到的結果是什么?(勃然大怒)少年說了“螳螂捕蟬”的故事,得到的結果是什么?(恍然大悟)吳王悟到了什么呢?
從這個對比中,你認為少年是個怎樣的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辦呢?”我覺得少年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
“第二天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少年是一個愛國的人。
“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么事啊?’”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
6、你認為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呢?(專制蠻橫、知錯就改)
三、合作表演、深化體驗
1、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生議論紛紛,躍躍欲試。)
2、那好,先請同學們兩人一組,可以同座合作,也可以下位找自己最要好的同學合作,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吳王,練臺詞。(讀課文中人物的對話)在練臺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學生自由演練。)
3、指名兩位同學上臺準備表演,請下面的學生做導演進一步幫助他們演好人物的動作、神情、語氣等。
現在讓這兩位同學到一邊去練一練。我們還得準備準備。演戲要有個旁白,也就是畫外音,把那些在舞臺上沒法布置出來、演出來的景呀、物呀作一個旁白,來一點說明。吳王花園早晨的情景怎么樣呢?文中沒寫,現在就請各位導演即興寫一段話,誰寫得快、寫得好,就用誰的。
四、作業
1、繼續寫好劇本,練習表演。
2、推薦寓言書讀一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國古代寓言》。
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這時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我在教《螳螂捕蟬》并沒有“循規蹈矩”逐段教學,而是根據教材本身特點,大膽地重組教學內容,分為以下幾個教學環節:(1)默寫五組詞語,然后讓學生講講《螳螂捕蟬》的故事,最好能用上默寫的幾組詞語;(2)完整地讀課文,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討論一個問題:那個少年為什么對吳王講這個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勸,并體會人物形象;(3)課文表演,先不加指導讓學生自己表演,再讓學生評價,發現存在的問題后再讓每個人根據當時情境寫臺詞。這堂課我感覺(1)容量很大,學生的閱讀準備還不夠充分,所以時間有點倉促。(2)本文的寓意的揭示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感覺印象還不夠深刻。我應該以這個為“線索”,多次反復,循序漸進,讓中心更加顯得明確。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2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咱們要上的課文是——螳螂捕蟬,(教師板書課題)這兩個字是形聲字,同學們已經能根據聲旁準確地讀出讀音了,咱們大聲地念念它,好嗎?讀“螳螂”二字——齊讀課題
過渡:螳螂捕蟬是個有趣的寓言故事,這個故事中蘊藏著非常深刻的道理,想知道嗎?
二、自讀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1、輕輕地打開課本,認真地讀讀課文,碰到生字,對照著文后的生字表認認、記記,爭取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了。讀完后啊,試著用簡要的話來說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課件出示:認真地讀讀課文,爭取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讀完后,試著用簡要的話來說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2、教師巡視指導。
3、評價學生朗讀情況:剛才,老師巡視了一番,發現咱們六()的同學讀書可認真啦!想必,你們對課文內容一定有所了解了吧?
4、指名學生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們的反對,但吳王固執己見,決心已下,不容勸說。在大臣們無可奈何的情況之下,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吳王,使吳王恍然大悟,從而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指名兩生說,第一生說完后要給予明確地肯定,指出更清楚的要求。一定要說出“固執”和“恍然大悟”兩詞)
評價過渡:同學們真了不起,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就能把握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了。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和第十二自然段。
(一)第一自然段(出示)
1、教師手指文字,敘述:你們看,起初,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大臣們是極力勸阻,認為這樣做的后果會——不堪設想(著重號點出),你怎樣理解“不堪設想”呢?(不敢去想象,說明后果非常之嚴重!)你能想象一下不堪設想的`后果嗎?(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將造成國破家亡,妻離子散)是啊,盡管后果這么嚴重,可吳王卻固執己見,(著重號點出“固執”)你又怎樣理解“固執”呢?——堅持自己的觀點,聽不進別人的勸告。并且他還說——引讀“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2、你能把第一段讀好嗎?自己去練練,爭取讀出自己的感受!(自由練讀——指名讀、評——齊讀)
(二)第十二自然段
如此固執的吳王后來是——呈現文字——恍然大悟(著重號點出)最后,打消(著重號點出)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三)質疑
把這兩段話連起來讀讀,看看能不能把你心中最大的問號問出來?
為什么那么多的大臣都說服不了吳王,而一個少年卻能?
為什么吳王起初是固執不已,而后來卻恍然大悟,從而取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如果學生問這樣的問題,教師要引導他從這兩段文字中尋找答案——聽了少年的這番話。)
少年的這番話是什么樣的話?(“這番話”下加——和?)
這位少年的一番話中究竟蘊藏著怎樣的道理?(“道理”下加——和?)
評價過渡:一位哲人曾經說過:“沒有問題的學習不叫真正的學習!”看來啊,同學們真的會學習,真的會思考!
四、學習“螳螂捕蟬”的故事
1、那么,少年的這番話究竟是怎樣的一番話呢?(出示9、10、11自然段)
2、指名學生讀文字,其他同學思考:少年的這番話告訴了我們什么?
3、指名學生說(螳螂捕蟬的故事)是的,它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
4、出示自學要求:認真地、反復地讀讀這個故事,邊讀邊想象,抓住一些關鍵的詞語(出示關鍵詞語的著重號:高高在上、悠閑、自由自在、拱著身子、舉起前爪、伸長脖子、瞄準)爭取把這個故事繪聲繪色地講出來。
5、學生讀、自由練說
6、出示圖片:為了便于同學們更好地講述這個故事,蘇老師給你們提供了這樣一幅插圖,對照著插圖,同座位的同學互相說說。
7、指名兩生說。
8、原先固執的吳王就是聽了這樣一個故事(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出來,將“這番話”下的——加?舍去)才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9、那么,究竟這個故事蘊藏著怎樣的道理呢?(指名說)
10、出示9——11自然段,在“它們……禍患呢!”下出現下劃線。齊讀這句話
11、出示:此刻的吳王恍然大悟:我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
12、是啊,正是因為少年的那番話,才使吳王悟出了如此重要的道理,實際上,這個道理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借鑒的。
13、我們再來讀一讀這段話。(出示最后一段文字)
五、評析少年形象
1、同學們,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就是因為有這樣的一位少年,一位與我們同齡的少年,他做出了許多大臣們不能做到的事情,你佩服嗎?
2、你為什么佩服他呢?出示:認真得讀讀課文的2——11自然段,細細地品位文中描寫少年的詞句,然后寫一段話來表達你對這位少年的敬佩之情。友情提醒:一定要結合文中的語句來寫,要寫得有理有據,如果能結合以前所學的課文和生活經驗來寫就更好啦!
3、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評析
你的敘述方法老師很欣賞,你用了總分的句式把自己對這位少年的印象說得有條有理。
有人說,三分文章七分讀,……
你不僅用了文章中的語句,還結合了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談,真不錯!
……
六、課堂小結
多么了不起的少年啊!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們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事情,也要向這位少年學習,用自己的智慧去解決問題,“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也耐人尋味,它所蘊涵的道理我們也要牢記: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隱患。
七、作業布置
課文學到這兒,你們想不想把這篇課文的故事情景表演出來?(想)那好,這個工作留給你們課后去精心準備,呆會兒,我去建議你們的語文老師利用下節語文課展示你們的準備成果,好嗎?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3
教學內容:《螳螂捕蟬》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故事內容,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重視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板書:螳螂這是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指名讀,齊讀
2. 故事:話說有一天,這只螳螂來到一個花園里,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這只螳螂一看,饞壞了,它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邊補充完整題目)
請問:這只螳螂吃到蟬了嗎?為什么?你怎么知道?
3. 小結
這是一條成語,你知道它來源于什么呢?(寓言故事)
上一個練習中,我們復習了幾個來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語,你能說幾個嗎?
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點嗎?(借一則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么,課文中的這則寓言想借螳螂捕蟬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
二、自學課文
要求:1、讀準字音,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2、讀通課文,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想一想:文章借這個故事說明什么道理,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朗讀體會。
三、學習課文第一節:
1、 如果也按螳螂、蟬和黃雀這說法,那么它們在課文中分別指哪些呢?找出課文中的句子。討論并出示
“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1) 吳王為什么攻打楚國?你知道當時的情況嗎?把你找的資料告訴給大家
(2) 乘虛而入是什么意思?諸侯國怎么乘虛而入?
(3) 堪的意思是什么?那么不堪設想呢?你來幫它設想一下將會出現什么樣的局面吧。
2、 指導朗讀,注意突出乘虛而入,不堪設想
3、 這種情況,吳王設想過沒有?他是怎么說的?
指導讀出吳王兇殘、固執的口氣
4、 你覺得吳王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5、 齊讀課文第一節。
四、學習課文最后一節:
1、 那么吳王最后有沒有攻打楚國呢?你從哪兒知道的?
2、 出示課文最后一節
什么叫恍然大悟?你能讀讀吳王的話,讀出恍然大悟的口氣來嗎?
3、這番話是哪些話?
五、學習第二至十一節。
1、畫出少年的話,同桌一起讀讀,邊讀邊想,哪句話最使吳王恍然大悟?
2、交流,出示句子。指名讀,想想:吳王悟出了什么?
板書:不能只顧眼前利益
3、齊讀這句令吳王恍然大悟的句子
4、吳王從沒設想后果的固執到恍然大悟,你覺得這個少年怎么樣?
5、在讀讀2---11節,你覺得哪些地方反映出少年的機智?
6、師:如果說大臣的諫是直諫、力諫,那么少年的諫就是智諫巧諫
齊讀2-----11節,體會少年的機智
你能讀讀吳王的話,讀出恍然大悟的口氣來嗎?
3、 現在,你再來看看吳王又是個怎么樣的人呢?(知錯就改)
五、總結課文:
1、小結:
吳王看到楚國過力較弱,想要去攻打楚國,他沒想到其他諸侯國對他虎視眈眈,可算一個沒遠見的`人;還聽不進大臣的勸說,可算是個固執的人。然而,一個侍奉他的少年卻讓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個少年是怎么做的 呢?我們下一堂課繼續學習。
2、布置作業:
(1) 朗讀課文,體會螳螂捕蟬的含義
(2) 抄寫詞語
(3) 理解不堪設想,乘虛而入,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練習用恍然大悟說一句話。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4
時間:戰國時代
地點:王宮內
人物 吳王:吳國大王
朝廷大臣
少年:侍奉吳王
第一幕
[幕啟。早朝時,吳王想去攻打楚國,大臣們立馬反對。
吳王:(略帶怒氣)本王一定要去攻打楚國,難道這也錯嗎?
大臣1:大王,您去攻打楚國,可要三思而后行啊!
大臣2:對啊!大王,雖然您去攻打楚國的勝算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吳王:總之,本王一定要去攻打楚國,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退朝!
[退朝后。
大臣1,2:我們都是一片赤誠,一心為國著想,可是吳王怎么領會不到呢?
看來真實天亡國啊!
(這些話都被侍奉吳王的少年聽到了,他決心幫助那些大臣們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經把命令下死了,怎么辦呢?
[幕落。
第二幕
[幕起。第二天,他拿著一只彈弓在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第三個早晨他終于被吳王發現了。
吳王:(奇怪)你早晨跑到花園里來干什么,你的衣服都被露水打濕了!
少年:回稟大王,我在打鳥。
吳王:那你打著鳥了嗎?
少年: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吳王:(來了興趣)什么是呀?
少年:大王,您看,這棵樹上有一只高高在上的蟬,自由自在的`喝著露水,卻不知道螳螂拱著身子,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卻又不知道,有只黃雀就在它身后。
吳王:(夸獎)你看的真仔細!那黃雀要啄是螳螂嗎?
少年:是的,那黃雀要啄是螳螂,卻又不知道我正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大王,其實,其實這里面隱藏著一個道理呢!
吳王:你接著講。
少年: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著眼前的利益,卻沒想到自己身后隱伏的禍患呢!想必,人的一生也如此吧!
[聽了少年的話,吳王恍然大悟,越想越覺得他講的有道理,最終,打消了攻打楚過的念頭。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5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同學們,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螳螂捕蟬》這篇課文,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指名學生回答)
“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假托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么課文又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大家認認真真地讀讀課文就會明白的。
二、細讀感悟。
1、自由讀課文。教師引導: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讀不順的句子重復幾遍就順了。讀書要學會做記號,留下你思考的痕跡。寫得特別好的地方,感受特別深的地方,還有不懂的地方都可做記號。
2、交流自學情況,相機出示下面一段話:
(出示課文中相關片段)
“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讀出蟬的自由自在、悠閑的神情,體會蟬的那種安逸的生活。讀出螳螂的緊張和專注。
(2)說說各自都從中讀懂了什么。(引導學生暢所欲言)
3、這個故事是誰說給誰聽的?他為什么要對吳王講這個故事?(出示課文中相關片段)
“有一年,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1)讀了這段話后,吳王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從哪里看得出來?
(2)如何理解“固執”,讀一讀吳王的這句話:“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3)交流:反復朗讀,吳王的眼前利益是什么?隱伏的禍患是什么?(引出“乘虛而入”、“不堪設想”兩個詞語,引導體會所隱伏的禍患)
(4)想象說話。你覺得“不堪設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過渡:是啊,凡事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視利益背后所隱伏的'禍患。應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
4、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思考:既然不能正面勸阻,那我們該怎么做呢?談談各自的看法。自由朗讀課文。
說說這件事的最終結果怎樣。
(出示課文中相關片段)
“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a“你講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樣“講”的,是一種簡單的講嗎?
(少年的“巧勸”究竟“巧”在哪兒,使那位固執的吳王最終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再讀課文2—11自然段,圈畫出相關的內容。
b交流:
(1)分角色讀。可加上動作,并想想少年說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什么。你們覺得侍衛官的哪句話最關鍵?那么“蟬、螳螂、黃雀”之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系?誰來讀讀書上的話?
(2)賞讀:(出示課文中相關片段)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06-23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02-26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0-30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優秀12-28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4篇02-27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5篇)03-03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5篇02-28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1篇07-03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集錦15篇】12-18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一等獎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