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国产精品一区在线播放-国产精品自线在线播放-国产毛片久久国产-一级视频在线-一级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生物教學設計

時間:2024-02-29 06:57:29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我要投稿

生物教學設計15篇【優秀】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教學設計15篇【優秀】

生物教學設計1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是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關于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龐雜而新奇,批評文明,嘲弄愚見,開闊眼界、激發思索。而其文筆又少見的優美、清新、幽默、含蓄,無愧當今科學散文中的大家手筆。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國讀書界和評論的巨大反響和熱烈歡呼,獲得當年美國國家圖書獎,至今仍暢行不衰。

  在文章的寫作過程中,我們讀者可以發現本文寫得似乎并不像科技論文,相反,此文的語言通俗易懂,詼諧幽默,做到了將深奧的科學和生物道理形象化和具體化。另外,文章里還有很大的一個特點,作者善于運用比喻的方式來說明抽象的道理,讓人易懂。

  總之,這篇文章作為科技論文是很值得大家鑒賞的,無論從文章的思想、結構、語言、方法,還是其他,它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供大家學習和參考。

  教學重點

  1.品味作品形象而生動的語言;

  2.篩選信息,掌握作者的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

  1.訓練和培養學生篩選有效信息解讀科技文章的能力;

  2.解讀作者的創作意圖,把握作品主題。

  教具準備

  幻燈片,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者劉易斯·托馬斯的生平及《細胞生命的禮贊》的內容;

  2.掌握生物與人類社會的區別與關系,從中歸納出主旨;

  3.綜合運用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

  過程與方法

  1.分析文章大意,歸納思路,總結寫作方法;

  2.抓住個別語段,縱深分析語言的運用;

  3.思路凌駕在自讀之上,進行綜合式的研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了解到人類社會唯有尊重生物,研究生物的智慧才能最大程度地發展自身的事業的理念;

  2.培養學生勇于為科學貢獻余熱的精神品質。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隨著城市的繁榮、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類便不免表現出自視其高、自私傲慢的特點。其實,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形式。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讀美國科普作家劉易斯·托馬斯的《作為生物的社會》,從中,我們一定更能明白這個道理,更能懂得如何去尊重任何形式的生命,從它們的生存智慧中得到啟示,來指導我們人類自身的行為和生活。

  推進新課

  一、解題

  劉易斯·托馬斯(1913~1991),美國醫學家,科普作家。生于美國紐約,就讀于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醫學院,歷任明尼蘇達大學兒科研究所教授、紐約大學——貝爾維尤醫療中心病理學系主任、耶魯醫學院病理學系主任、紐約市斯隆——凱特林癌癥紀念中心(研究院)院長,并榮任美國科學院院士。

  《細胞生命的禮贊》這本書是一個醫學家、生物學家關于生命、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龐雜而新奇,批評文明,嘲弄愚見,開闊眼界,激發思索,而其文筆又少見的優美、清新、幽默、含蓄,無愧為當今科學散文中的大家手筆。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國讀書界和評論界的巨大反響和熱烈歡呼,獲得當年美國國家圖書獎,至今仍暢銷不衰。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一)學生瀏覽課文,概括文章的大意。

  明確:本文就生物社會和人類社會相互對照,雖說有人刻意要給以區分,但事實上,兩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我們可以利用它們給人類社會的提示來指導我們的`生活。這樣,我們在科學方面或其他領域將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劃出關鍵句子,然后給本文劃分層次。

  明確:全文根據關鍵句子和內在邏輯聯系,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部分(1):從人類社會的情景聯想到生物社會的活動,從而切入文章所探討的話題。

  第二部分(2):生物學界力求將人類社會和生物社會區分開來,以顯示其同生物社會的異樣性。

  第三部分(3~10):談了許多生物(螞蟻、蜜蜂、魚等)的生活狀態和習性,從個體和集體兩個方面多角度的來說明。

  第一層(3~8):結合螞蟻、蜜蜂的社會來看,主要說明了它們能思考,它們有智慧,它們能很有條理地組建自己的社會。

  第二層(9~10):從粘菌細胞和鯡魚的社會來看,它們能完全生存下來,它們是相互依賴和依存的。

  第四部分(11~13):得出科學的推斷,人類社會同生物社會是有相似性的,人類社會并非是孤立的。同時,人類只有從中得到啟示才能更好地健全自身的社會組織。

  (三)對于科普論文的解讀,我們要注意些什么呢?(學生各抒己見)

  明確(教師):首先,在瀏覽全文基礎之上,我們先弄懂整個文章的大概內容,讓我們有個整體的理解。其次,借助理解論文的方法,如找尋每個段落的關鍵句子等方法來落實到段落層次中,將我們的思路更進一步明晰化

  合作探究

  一、具體研習課文

  1.文章中提到了哪些生物,在作者的眼里,生物的社會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明確:文章中提到的生物有螞蟻、蜜蜂、鯡魚以及粘菌細胞等。作者眼中,它們好比是一個小型的人類社會組織,有紀律、組織,能做到事半功倍。

  2.從生物的社會中,我們可以發現生物在哪些方面跟人類社會有著相似性?(從文章原文中,找出相關信息)

  明確:螞蟻,還有蜜蜂、白蟻和群居性黃蜂,作者從它們的筑巢、覓食方面來談,發現它們是能思考,有智慧的;從蜜蜂的覓食、筑巢及繁殖后代來看亦然;用粘菌和鯡魚的生長與繁殖來說明了它們同人類一樣經常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同步活動的。

  3.在生物的社會里,作者認為生物能思考,有智慧。你能從中找出相關的依據嗎?

  明確:如“當你觀看聚在蟻丘邊的、黑鴉鴉蓋過地皮的數千螞蟻的密集群體時,你才看見那整個活物。這時,你看到它思考、籌劃、謀算。這是智慧,是某種活的計算機,那些爬來爬去的小東西就是它的心智。”依據這種情形,在建造蟻丘時,它們可以做到先筑墻,然后再蓋頂,碰到障礙時,會自己用智慧解決問題;白蟻更是奇特,它們在建造美麗的拱券的時候,往往利用群體的力量,像藝術家一樣地完成任務。當然,蜜蜂也不例外,尤其是大家知道的有關它們的覓食方式難道不是智慧的再現嗎?

  4.然而,在作者看來,生物社會固然有著同人類一樣的狀況,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似乎單個的生物體并不擁有多大的智慧,似乎只有集體的生物團隊才更有智慧,文章中,有沒有強化這一說法?在哪里?請舉例說明。

  明確:“如果你破壞了蟻丘某一部分的結構,數百只螞蟻會過來掀動那一部分,移動它,直到恢復原來的樣子。”“小室里有兩三只白蟻,就會銜起一塊塊土粒木屑搬來搬去,但并沒有什么結果,什么也沒有建造起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白蟻加入,似乎達到了某種臨界質量或法定數,于是思維開始了。”從中,我們看到了集體的生物力量肯定大于個體的。

  5.既然生物社會有如此特點,而且,對我們人類來說也很有指導意義,那么,我們人類社會是怎樣對待這件事的呢?

  明確:照文章的話來說“我們才最巴不得它們是異己的東西。”“用這種話來描繪人類是可以的。……暗示說昆蟲群居的活動跟人類事務總有點聯系,那在生物學界將是相當糟糕的態度。”總之,我們人類,尤其是有些生物學家,很是厭煩這種說法。

  6.這種厭煩態度正確嗎?請同學討論思考后回答。

  明確:先看材料:在這個世界上,“人其實并不是獨立的、自足的實體。人是由具有獨立的生命、獨自復制繁衍的細胞和細胞器組成的復雜的生態系統。而宏觀地看,人又是社會、城市這些巨大生物的細胞,是無名的組成部分。因而,人的自尊自大是沒有根據的,也是不必要的。人與其他生物的同一性比其特殊性更為重要。”(李紹明語)由此可見,世界上,任何東西的存在都有它獨特的尊嚴,我們對此要給它們尊重和理解。人類社會雖說是相對高級的一種社會形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人類就應該藐視其他的生物或它們本身擁有的社會。相反,人類應該給它們足夠的尊重,也同時汲取它們社會形態中最有價值的東西來為人所用。

  7.文章中作者有沒有說到人類社會中人們去尊重生物社會給我們人類提供的智慧呀,假如有,作者對此發出了什么樣的號召呢?

  明確:顯然沒有,如文章有如此的話“雖然我們無論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動物中最具社會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賴,聯系更密切,行為上更不可分,我們卻并不經常感到我們的聯合智慧。”然而,從科學的發展和“探索”一詞的拉丁文解釋看的話,我們發現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夠推動科學的發展,同樣,人類社會的整體構建也要依賴這樣一種智慧。在這個意義上,人類一定要尊重生物的社會經驗。

  二、語言鑒賞

  (一)科普作品一般晦澀難懂,語言的專業性很強,然而,這篇文章讀起來顯得通俗易懂,毫不費力。這又是為什么呢?請同學著眼于本文找出相關句子,并加以鑒賞說明。

  多媒體顯示:

  1.“它們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卻魔魔道道的小機器。”

  2.“它們培植真菌,喂養蚜蟲作家畜,把軍隊投入戰爭,動用化學噴劑來驚擾和迷惑敵人,捕捉奴隸。織巢蟻屬使用童工,抱著幼體像梭子一樣往返竄動,紡出線來把樹葉縫合在一起,供它們的真菌園使用。它們不停地交換信息。”

  3.“它們像受了驚一樣作出反應,它們開始騷動、激奮,然后就像藝術家一樣開始工作。”

  4.“離遠一點看,它們像是一個細胞內的病毒制造出一排排對稱多邊形晶體。分群的時刻來到,老蜂王打算帶著它的一半家口離窠而去,這時的景象就像蜂窠在進行有絲分裂。群蜂一時來回騷動,就像細胞液里游動的顆粒。它們自動分成幾乎一點不差的兩部分,一半跟著要離去的老蜂王,另一半跟著新的蜂王,于是,像一個卵子分裂一樣,這個毛茸茸晶黑金黃的龐然大物分裂成兩個,每一個都擁有相同的蜜蜂基因組。”

  明確:在首句中,作者把生物集體說成是小機器。借助“機器”兩字道出了人類社會要刻意將生物社會同人類社會分離的想法,很準確又形象;然而,人類社會同生物社會有很大相似性,在第二句中,將一切螞蟻的行為擬人化,比如它們會養家畜,發動戰爭,懂得運用戰術,使用童工,建造家園等,直觀地展現了自己的觀點;爾后,作者又將白蟻利用群體力量來造美麗拱券時的樣子,比作一個藝術家開始工作,盡自己之力寫出了白蟻的精細、智慧。當然,在最后那句里,我們更能了解到運用了比喻之后的妙處,在此,作者將蜜蜂建造家園的樣式說成是病毒的繁殖,以及蜂王成立新的家庭說成是生物學上細胞的有絲分裂。把一個很難觀察到的生物現象用圖解的方式展現給了讀者,使我們讀來易懂。另外,文章還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我們通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到,如此的寫法使得原本乏味而又枯燥的科普說明文,讀來形象、生動,而又有具體可感的一面。以至于讓讀者展開聯想,從中體會到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二)本文的語言讀來還很具有幽默、詼諧的一面,讓人掌握了許多知識之外,還感受到了無盡的樂趣。在文章中找找這樣的句子,并給以說明。

  多媒體顯示:

  它們什么都干,就差看電視了。

  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

  它不過是一段長著腿的神經節而已。

  我們總要一邊探索,一邊互相呼喚,交流信息,發表文章,給編輯寫信,提交論文,一有發現就大叫起來。

  明確:幽默不幽默,我們得要結合語言環境,才能夠體會深刻一些。就拿以上的句子而言,螞蟻的生活狀態基本上同人類極為相似,為了說明相似的程度作者在這里說,螞蟻就差像人類一樣看電視了,言外之意很是明顯了,讀來讓人忍俊不禁;還有如同最后一句,說到人類的發現問題并進而以集體智慧來研究,這一點如同生物的最初發現和智慧一樣時,便用了“一邊互相呼喚,交流信息,發表文章,給編輯寫信,提交論文,一有發現就大叫起來。”這樣的句子來描述是很生動、富有趣味的。(在此處,學生可以自己質疑,并進行思考)

  教學反思

  本文作者就拿人類社會同生物社會作了一個比照,表述出了二者之間是有著很驚人的聯系;而后,針對現實的生物界而言,他們往往將二者對立起來造成水火不相容的形勢入筆開始探討并證實這個問題。先后提到了螞蟻、蜜蜂、阿米巴狀細胞和鯡魚等的事例,從個體和集體兩個方面來把這些生物的捕食、筑巢、育后等生活情形加以通俗化、形象化的描述。當然,在其中,有些生物的描寫是處于次要地位的,如阿米巴狀細胞和鯡魚。在經過了詳細的說明后,作者就在此基礎上加入對人類社會的反思,將本文的寫作意圖給升華了。人類社會其實跟生物社會一樣,在有些領域很是相同的,只要作為人類的我們對生物社會給予足夠的重視,并用生物社會的某些特性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的話,人類就可以在不久的將來有長足的發展。對此的論述中,我們發現作者具體到科學的領域,舉例給予讀者說明,給大家指出了科學若要發展得要借助集體的智慧和思想的道理。

  根據文本特點,本設計在預設中體現出如下特點:

  1、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在整體感知文意的基礎上,進入深層探究,以幾個問題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中學習文本的幾個重要問題,最后從文章趣味性和寫作特點進行把握。

  2、在文章的寫作過程中,我們讀者可以發現本文寫得似乎并不像科技論文,相反,此文的語言通俗易懂,詼諧幽默,做到了將深奧的科學和生物道理形象化和具體化。另外,文章里還有很大的一個特點,作者善于運用比喻的方式來說明抽象的道理,讓人易懂。這一點設計中充分考慮到并做了較好的指導。

  3、本文作者本著自己對生命的尊重和禮贊,將一個醫學家的觀點用詩人一樣的筆觸寫給讀者看,在其詼諧幽默的語言風格中,讓我們理解了我們常人很少能夠涉足的領域。因此設計中也關注到了文本的行文風格,體會作者的人文情懷,是學生受到思想的啟迪和情感的熏陶!

生物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了解動物細胞的結構。

  2、了解植物細胞的結構。

  3、區別動植物細胞的異同點。

  教學重、難點:

  區別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異同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我們通過之前的學習,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體的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除了病毒之外,其他的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印象中的細胞是怎么樣的呢?有沒有人聽說過有些細胞是能夠通過肉眼看到的?那是什么?(鴕鳥蛋是最大的細胞)鴕鳥蛋真的是最大的細胞?我們來看一下相關的資料是怎么說的?(看資料)那我們應該怎么說才正確呢?(鴕鳥的蛋黃才是最大的細胞)。

  二、顯微鏡的發展歷史:鴕鳥的蛋黃有10CM長,可以通過我們的肉眼看到,但并不是所有的細胞都像鴕鳥的細胞那樣容易看到,對于我們體內的細胞,植物體內的細胞我們靠肉眼是看不到的,這就必須要通過一種工具來幫助我們觀察這些細胞,那你們知道這工具叫什么嗎?(顯微鏡)。顯微鏡,就是把一些微小的物體顯示出來。那一開始是怎么有顯微鏡出現的呢?書本P40~41介紹了顯微鏡的發展過程,同學們先自己找出顯微鏡的發展過程是怎么樣的?

  三、植物細胞的結構特點:通過顯微鏡,我們能看到生物的細胞,并作出比較,那你們猜想一下,植物和動物細胞結構是不是一樣的?不同在哪呢?給你們時間自己找出書本上關于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介紹。讓學生認清植物細胞各部分的結構,并簡單介紹我們下星期做實驗的.植物細胞觀察圖。植物細胞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液泡、葉綠體。介紹各部分的作用。

  四、動物細胞的結構特點:把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作比較,讓學生討論為什么葉綠體、液泡、細胞壁是植物細胞所特有的。

  五、動物細胞、植物細胞的異同點:進一步比較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異同點,讓學生真正理解到兩者的區別。做課后練習。顯微鏡下的氣泡和細胞的區別。

  六、介紹典型的動物細胞,植物細胞。

  教學反思:

  細胞的結構講起來比較單調,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與我們的生活相聯系,好像我們吃的西瓜里流出來的汁液和甜味來自細胞中的液泡,細胞膜是控制物質進出的,讓有用的物質進來,沒用的物質擋在外面,細胞產生的廢物也排出外面。

生物教學設計3

  一、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指一群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用肉眼難以看見或難以看清楚的低等生物的通稱。不是一個分類學上的名詞。主要包括:

  二、人類對微生物世界的認識史

  (一)一個難以認識的微生物世界

  微生物是存在與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但直到大約300年以前才真正有意識地看到微生物,其原因是由于個體微小、群體外貌不顯、雜居混生、因果難聯。

  (二)微生物學發展的主要階段(重點)

  1、史前期和初創期——微生物的發現

  2、1676年,微生物學的'先驅荷蘭人列文虎克組的研究

  三、研究微生物的重要意義(重點)

  (一)微生物無處不在,我們無時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

  (二)微生物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和醫藥、環保等方面有重要的應用;

  (三)微生物也有可能引起毀滅性的災害;

  (四)、微生物學在生命科學中具有重要地位

  四、微生物的共同特性(舉例說明)

  體積小、面積大代謝旺盛、繁殖快速適應性強,容易變異分布廣,種類多

生物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掌握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

  2、技能:辯證地認識以及能舉例說明哺乳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3、學習策略:回顧梳理,類比推理,聯系生活實際.

  二、教學重點:

  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哺乳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三、教學難點:

  辯證地認識哺乳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四、教學過程:

  通過本節學習,學生需要知道:

  1、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

  2、辯證地認識哺乳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課堂學習】

  1、復習鞏固:

  指導學生翻開課本第23頁,提問學生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鳥類,鳥類有哪些特征?

  2、新課導入:

  鳥類是恒溫動物,那我們這節課一起來學習另一種恒溫動物——哺乳動物?哺乳動物中的哺乳指什么呢?是怎樣呢?

  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

  想一想,議一議:

  哺乳動物用乳汁哺育幼崽。動物一般在出生后,就會吮吸(shǔn xī)乳汁。與其他撫育后代的方式相比,哺乳有什么優越性?

  特征一:胎生、哺乳

  展示小狗喂奶圖片,列出胎生、哺乳的幾個要點,對其進行簡單解釋。

  提問:為什么說絕大多數哺乳動物的胚胎在雌性體內發育,通過胎盤從母體獲得營養?

  展示較為原始的哺乳動物—鴨嘴獸的圖片,講授其生殖方式的特殊點;簡單提及針鼴。

  特征二:大多體表被毛

  展示圖片,帶動學生回顧前面所學類群的體表特點:腔腸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魚、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的體表特征,進而過渡到哺乳動物的體表特征;列舉體毛退化的鯨魚。

  提問:水牛和耗牛體表的毛有何差別?這與它們的生活環境有關嗎?——引出體毛的作用

  特征三:牙齒有門齒、犬齒和臼齒的分化

  讓學生看課本“觀察與思考”,觀察兔子和狼的牙齒,思考討論的三個問題。

  通過分析兔子、狼的生活習性與其牙齒的`特點,講解各種牙齒

  (門齒、犬齒和臼齒)的作用、牙齒分化的作用。

  總結: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

  1.體表被毛

  2.胎生、哺乳

  3.牙齒有門齒、犬齒和臼齒的分化

  Ⅱ多種多樣的哺乳動物

  簡單介紹幾種哺乳動物的生活習性:野馬、非洲象、獵豹、北極熊、獼猴、河馬、袋鼠、鯨、海豚。

  【課后作業】

生物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圍。

  ②說出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③嘗試收集和分析資料。

  ④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了解和愛護這個家。

  難點和重點

  重點:

  ①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了解和愛護這個家。

  難點:

  收集和分析資料(因為收集和分析資料是科學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需要對圖片、文字和數字資料進行分析)。

  課前準備

  教師:有條件的學校可使用多媒體,展示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從而和地球作出對比;沒有條件的學校可收集各大星球的資料,在課堂上給學生們講解,另外,還準備一個地球儀。

  學生:課前收集有關太陽系中各大星球的資料。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生物圈的概念

  ①學生觀看生動的課件,然后根據自己在課下收集的資料,共同討論太陽系中各星球的狀況。

  ②學生們根據自己手中的地球儀,討論生物圈的范圍,然后總結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師通過展示課件,把一幅美麗的太空畫面展示在學生面前,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師事先讓學生們拿出地球儀,讓學生從直觀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范圍

  ①學生分組開展競賽,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最精確的`語言說出生物圈的范圍。

  ②學生將自己的設想記錄下來,然后在全班評比最具創造獎若干名,日后進行一次模型比賽。

  ①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競賽。

  ②教師布置學生設計生物圈的模型。

  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條件

  ①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且利用手頭的資料進行分析,討論,最后總結出結果。

  ②學生分別扮演動物和植物在各個星球上的生活狀況,表現出它們對食物、水、氧氣的依賴。

  教師布置學生扮演角色,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課下作業

  請同學們根據今天所學的知識自己設計一個生物圈的簡易模型。

生物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本節通過講述草履蟲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生命活動特點,使學生認識到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這也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因此,教材安排了兩大類活動:觀察和探究。通過第一個觀察活動,說明草履蟲是一種生物;通過第二個觀察活動,讓學生能感受到草履蟲既是一個細胞,同時這個細胞還能完成一個生物體的所有生命活動;通過探究“草履蟲對外界刺激有反應嗎?”這個活動,更進一步說明草履蟲是一個生物體。在這兩大類活動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

  學生分析

  由于學生平時對草履蟲缺乏感性認識,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會對草履蟲的形態結構和如何完成某些生命活動難以理解。

  設計理念

  本節以素質教育理論為指導,以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為主題,采用的是美國教育家薩斯曼提出的探究性教學法。

  “探究式”教學法是充分利用學生對新奇的事物進行探索、調查、研究的心理,由教師向學生提出課題和方法,引導學生去觀察、思維、分析、推理并得出結論。

  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說明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

  技能性目標

  提高制作及觀察臨時裝片的技能;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培養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自學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等。

  情感性目標

  通過學習,再次認同細胞構成生物體的觀點;通過科學探究,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小組合作精神。

  課時安排:本節教學需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①草履蟲培養液、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放大鏡、棉花纖維、細線、膠水、糖、食鹽水、牛肉汁。

  ②掛圖或錄像(有關草履蟲的結構及其生活方面)。

  學生:教材、筆記本。

  教學過程

  教師提問:前面我們學習過一種藻類植物——小球藻,誰能給大家描述一下小球藻的形態。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導入:象這種整個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被稱為單細胞生物。今天我請同學們觀察實驗臺上放置的培養液,你知道里面培養的是哪種生物嗎?

  學生狀態:觀察、思考,引起了強烈的好奇心。

  (還可利用學生自編的有關人得了某些單細胞生物寄生而引起疾病的小品,由問題“該病的病因是什么?”導入新課。)

  教師啟發:培養的也是單細胞生物的一種——草履蟲。這類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是怎樣的呢?下面請同學們利用已給的實驗儀器(草履蟲培養液、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放大鏡、棉花纖維、細線、膠水),以小組為單位,想辦法設計實驗:怎樣才能觀察到草履蟲的外形和運動。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實驗、觀察。

  教師引導:老師觀察到每組同學都操作地非常認真、仔細。有的組實驗很成功,有的組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下面同學們之間互相交流一下。交流的時候,可以說一說你們組是怎樣做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出現了什么問題,你們又是怎樣解決的或請教其他組同學幫助想辦法解決問題。

  學生活動:互相交流、吸取教訓、學習經驗。

  學生總結:草履蟲的外形像一只倒轉的草鞋,它是翻轉著向前運動的,由此,可證明草履蟲是生物。

  教師提問:同學們剛接觸這門學科時,我們共同分析了判斷生物的基本標準是什么?下面請同學們再談一談。

  學生回答:略。

  教師設疑:其中判斷標準之一是生物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草履蟲對外界的刺激有反應嗎?

  學生狀態:思考。

  教師引導:同學們按照科學探究的步驟,結合“技能卡”和“小詞典”,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解決此問題。

  學生表現:自學、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教師引導:看到絕大多數的同學實驗操作已基本完成了,下面請小組代表總結一下你們組探究后得出的結論,以及實驗設計的思路和方法。

  學生活動:互相交流、作出評價。

  學生總結:草履蟲能夠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并且趨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由此,可以證明草履蟲是生物。

  教師承轉:同學總結得非常好!通過以上探究活動,同學們從草履蟲的運動和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情況,判斷出它是生物。那么,你們認為草履蟲的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嗎?

  (可能有的小組由于草履蟲運動速度過快而沒有觀察到結果,此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可以通過采取哪些措施來限制草履蟲的運動速度。組織活動并適時給予鼓勵性評價。組織交流,重點是交流采取哪些措施來限制草履蟲的運動速度。組織學生交流,教師對有特色的設計方案要給予肯定性評價,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學生表現: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教師引導:究竟哪一位同學的說法有道理呢?下面請同學們看一段錄像。要求:總結從錄像中獲取的信息,然后,通過從中獲取的信息,進一步判斷草履蟲的身體是否由一個細胞構成。

  (放映草履蟲的結構及其生活的錄像。)

  學生活動:仔細觀看、總結信息、作出判斷。

  學生總結:草履蟲的身體里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結構,也就是一個細胞的結構,所以說草履蟲的身體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另外,它可以通過身體上的表膜、收集管、伸縮泡、口溝、食物泡、胞肛等結構幫助它來完成生命活動。

  教師講授:所以,我們把這種只由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稱為單細胞生物。其中,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動物體叫做單細胞動物,例:草履蟲;由一個細胞構成的植物體叫做單細胞植物,例:小球藻。

  教師承轉:其實,像這樣的單細胞生物在生物圈中還有很多,并且與人類的生活、生產關系非常密切,你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獲取這方面的知識?

  學生回答:可以通過書籍、報刊、雜志、上網……。

  教師評價:很好,同學們知道通過多種途徑查找資料。希望同學們課下能夠通過以上途徑,親自查找資料,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手抄報(或電腦打印)在班內展示。

  教師引導:在這節課上,你有哪些收獲?

  學生:積極發言。

  板書設計:

  與人類的關系

  ↓

  單細胞生物體

  ↓

  草履蟲

  ↓↓

  單細胞生物

  練習鞏固:略。

  課后實踐:完成“試試看”。有條件的學校可引導學生上網查找資料;條件較差的學校可利用掛圖或課本彩圖。

生物教學設計7

  教材分析

  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城市家庭中的獨生子女已接近100%, 對于國家實行這一政策,學生也能說出其中的原因和道理,因此,本節課中應當讓學生通過對與計劃生育相關的數據及內容進行統計、分析,并進行相關的探究性活動,更進一步了解實行計劃生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知道人口增長過快會對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課時及內容安排

  本節內容計劃兩課時完成。

  教師以課前準備的“各國人均收入情況”導入本節知識的, 將學生引入到“計劃生育”這一主題中來。

  根據本章節的教學內容,共設計了三個不同形式的探究性活動內容:

  1.以小品“超生游擊隊”情節為探究線索的──“超生的后果”。

  2.以創設數字化的問題情境,采用數學推算方法來進行的探究──“ 晚育的意義”。

  3.以分析學生搜集資料進行探究──“優生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通過上述三個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動,從不同方面加強了學生對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的理解,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逐步形成對計劃生育這一國策的認同和理解,同時加強對學生的.各項技能的訓練。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國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知道人口增長過快會對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技能目標

  1.鍛煉收集材料的能力。

  2.計算、整理相關數據,探究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的意義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2.通過學習,加強自身對社會的責任感,理解國家“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

  教學方法

  以各種形式的探究活動為本章節內容的主要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模擬探究設計、數據分析及組織學生進行課前材料搜集、課堂討論歸納,組織學生觀看小品,教師自制教學課件,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

  材料用具

  《超生游擊隊》小品的碟片。

  進行探究活動的用具: 乒乓球或卡片等 。

  教師自制的多媒體教學課件。

  學生課前搜集的有關材料。

  參考資料

  “各國的國民收入比較”資料 。

  優生優育的方法。

  【課題】計劃生育 (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一章第四節)

生物教學設計8

  本講的重點內容是光能在葉綠體中的轉換、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固氮微生物的種類,特別要理解如何聯系生產實踐,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增加農作物的收成。光能的轉換、C3植物和C4植物的區別、生物固氮的過程,是本章的難點,但后兩點是選學內容,只要知道一下就可以了。

  一、光能在葉綠體中的轉換

  光能轉換成電能電能轉換成活躍的化學能活躍的化學能轉換成穩定的化學能

  光能轉換色素是處于特殊態的葉綠素a

  最終電子供體是H2O

  最終電子受體是NAPP+

  發生在類囊體、光反應階段NADP++2e+H+NADPH

  ADP+Pi+能量ATP

  發生在類囊體、光反應階段ATP和NADPH將能量轉換成糖類等的化學能

  發生在基質、暗反應階段

  二、C3植物和C4植物的光合作用

  C3植物的葉肉細胞葉綠體

  C3和C4植物葉肉細胞葉綠體C4植物葉肉細胞葉綠體

  C4植物維管束鞘細胞葉綠體

  H2OO2

  eH+NADPH2C3

  光NADP+固定CO2C4C4CO2

  還原C5

  光ATPC3(PEP)

  ADP+Pi(CH2O)C3

  (丙酮酸)

  光反就階段暗反應階段

  C3植物的光合作用

  C4植物的光合作用

  三、影響光合作用的外界條件

  光合作用的指標是光合速度。光合速度通常以每小時每平方米葉面積吸收CO2毫克數表示,一般測定光合速度的方法都沒有把葉子的呼吸作用考慮在內,測到的是凈的光合作用速度,而總的光合作用速度還要加上呼吸速度,關系式是:

  總的光合作用速度=凈的光合作用速度+呼吸速度

  一般習題當中,通常告知凈的光合量(如在實驗中測得的數據),同時也告知呼吸量(如在黑暗中測得的數據),而要求求的是總的光合量(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機物,或所釋放的氧氣)。

  1、光照

  光合作用是一個光生物化學反應,所以光合速度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加快。但超過一定范圍之后,光合速度的增加轉慢,直到不再增加,這是因為光照促進的是光反應過程,而暗反應的能力(CO2、酶的催化效率等)是有限的。光強與光合速度的關系可用下圖表示:

  注:a點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與呼吸作用釋放的CO2量相等。

  b點表示光合作用速度到達飽和點。

  虛線曲線表示陰生植物,實線曲線表示陽生植物。

  2、二氧化碳

  CO2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它的濃度高低影響了光合作用暗反應的進行。在一定范圍內提CO2濃度能提高光合速,CO2濃度達到一定水平之后,光合作用速度不再增加,這是因為光反應的產物有限。CO2濃度與光合速度的關系可用下圖表示:

  注:實踐為C3植物光合速度,虛線為C4植物光合速度。C4植物比C3植物對CO2的利用率高。

  3、溫度

  光合作用中的暗反應是由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而溫度直接影響酶的活性。溫度與光合作用速度的關系,實則上就像酶與溫度之間的關系,有一個最適溫度。

  4、礦質元素

  礦質元素直接或間接影響光合作用。例如:

  N:是構成葉綠素、酶、ATP、NADP+等的元素。

  P:是構成ATP、NADP+等的元素。

  Mg:是構成葉綠素的元素。

  5、水分

  水分是光合作用原料之一,缺乏時可使光合速度下降。

  6、日變化

  白天進行光合作用,一般是中午較高,但在炎熱的夏季,中午光合作用速度下降,出現“午休”現象。

  4、固氮微生物

  (1)共生固氮微生物:如與豆科植物互利共生的根瘤菌。為異養需氧型。

  (2)自生固氮微生物:如圓褐固氮菌,獨立生活,能分泌生長素。

  5、生物固氮過程與氮素循環

  生物固氮能在生物體內溫和的環境中進行,這是因為固氮生物具有固氮酶。

  N2

  ATPADP+PiC2H2

  e+H+酶C2H4

  NH3

  氮素循環如下圖:

  例1、右圖表示在充足光照條件下,溫度對蘚光合作用量(①②)和呼吸作用量(③)的影響曲線圖。這三條曲線是通過測定量而獲得的,縱軸與曲線為吸收量,對為發生量。

  請回答:

  (1)表示總的光合作用量和凈的光合作用量分別是曲線[]和[]。

  寫出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個植物重量增加是在_______0C左右最大。

  (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適溫度是否一致?為什么?

  解析:本題是對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知識理解的綜合測試。測定這兩種強度大小方法常通過測定單位時間、單位面積(或體積)內CO2或O2的吸收量與發生量獲得的。

  (1)小題是測試總光合作用量、凈光合作用量、呼吸量之間的關系,○1為總光合作用量,○2為凈光合作用量。兩者的關系為:凈的光合量=總的光合量-呼吸量。應該指出,一般實驗中測得的光合量為凈的光合量(也可稱為表觀或可見光合量),因為植物在光合作用過程中同時發生了呼吸作用。

  (2)小題。只要觀察曲線○2的峰在20℃左右,這時植物重量增加最多。

  (3)不一致,光合作用最適溫度在20℃—30℃,而呼吸作用的最適溫度在35℃以上,這是因為這兩個生理活動中不同的酶促反應的最適溫度上有差異。

  例2、寫出三種與光合作用有關的礦質元素的元素符號及它們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

  元素: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

  元素: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

  元素: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較靈活,以高等教育中相關的專業知識為依據,來測試學生對光合作用與礦質元素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雖然教材對這個問題沒有明確答案,但是憑學生所學知識是可以回答出來,這是高考名題的思維方式。回答本題的關鍵一是要求答出礦質元素,而不是必需元素,不可回答C、H、O;二是要考慮到光合作用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質所含的礦質元素,如葉綠素含有Mg,ATP含有P,葉綠素與各種酶含有N。

  答案為:Mg葉綠素的成分;P形成ATP需要磷;N葉綠素和各種酶的成分(只答各種酶的成分,不扣分)

  應該指出,這是一題開放性題目,因為與光合作用有關的礦質元素很多,為了與高等教材不發生沖突,對本題的標準答案又作了補充,與光合作用有關的礦質元素還有:Mn、K、Fe、S、Cu、Cl,如果答上可參照考答案的分值賦分。

  1、在葉綠體中將光能轉變成電能的色素是()

  A、葉綠素aB、特殊狀態的葉綠素aC、葉綠素bD、全部的色素

  2、下列有關葉綠素中光能轉變成電能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最終電子供體是水B、最終電子受體是NADP+

  C、大多數色素吸收和傳遞光能D、葉綠素a都是光能轉換中心

  3、下列有關葉綠體中光合作用過程的能量代謝與物質代謝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A、在類囊體上發生了光能→電能→活躍化學能的過程

  B、ATP與NADP+中貯存了活躍的化學能

  C、在光反應階段發生了光能→電能的過程

  D、在暗反應階段發生了電能→穩定化學能的過程

  4、除了下列哪一項之外,其余的都是C4植物葉片結構的特點?

  A、維管束鞘細胞具有結構完整的葉綠體

  B、維管束鞘細胞較大,排列成“花環型”

  C、葉肉細胞具有正常的葉綠體

  D、葉片向陽面無柵欄組織

  5、在低溫度CO2的環境中,下列哪一組植物的生長狀況要良好一些()

  A、小麥、水稻B、大麥、大豆C、高梁、玉米D、芽豆、馬鈴薯

  6、能夠分泌生長素的細菌是()

  A、根瘤菌B、圓褐固氮菌C、硝化菌D、乳酸菌

  7、將大氣中的氮素固定下來的主要是通過()

  A、工業固氮B、電離固氮C、生物固氮D、以上都不對

  8、下列哪一因素不會影響綠色植物的干物質的積累()

  A、CO2B、溫度C、光照D、水蒸氣

  9、對綠色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最低的光是()

  A、紅光B、綠光C、藍光D、紫光

  10、在高層建筑物周圍生長著的植物,顏色稍稍發黃,不健康,其原因是這種植物一天中的()

  A、呼吸量遠遠大于光合量B、呼吸量和光合量正好相等

  C、光合量略低于呼吸量D、光合量高于呼吸量

  11、寫出形成NADPH的反應式。

  12、在一定范圍內,增強光照,提高溫度,增加CO2濃度均可提高產量。試說明:

  (1)增強光照,可使光反應的產物增多,促進CO2的固定。

  (2)提高溫度,可提高,使光合作用速度增快。

  (3)增加CO2濃度可提高作物產量的原因是。

  13、下圖表示各種外界條件對植物光合作用速度的影響。(Ⅰ)~(Ⅲ)分別表示光強度,CO2的濃度、溫度對光合速度的影響(其余的條件都適合的),(Ⅳ)表示在弱光光下溫度對光合速度的影響。請據圖作答:

  (1)光合作用可分為光反應與暗反應兩個過程,光反應階段必需的外部條件是,它可為暗反應提供,促進CO2的,暗反應是不需要光的反應,但這種反應必需在的參與下完成的。

  (2)(Ⅰ)圖中的曲線[]段表示光合作用的速度隨光強度增加而增加,到了[]段則不是如此,原因是。

  (3)(Ⅱ)圖中的曲線○3段上升很快,但到了○4則幾乎不再上升,其原因是。

  (4)(Ⅲ)圖的曲線變化的原因是。

  (5)(Ⅳ)圖的曲線表示無論溫度變化怎樣,光合作用速度卻沒有變化,其原因是。

  (6)除了上述三因素之外,還有哪些影響光合作用速度的因素?請列舉兩點。

  1.B2.A3.B4.A5.C6.B7C8.D9.B10.C

  酶

  11.NADP++2e+H+→NADPH

  12.(1)NADPHATP

  (2)暗反應酶的催化效率

  (3)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材

  13.(1)光能NADPH和ATP固定

  (2)①②暗反應能力有限

  (3)光反應的產物有限

  (4)暗反應酶的催化與溫度有關

  (5)弱光照下,光反應的產物極少

  (6)礦質元素水分

生物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利用自己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珍愛生命的意識及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能夠分辨三種血管,了解血管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關系。

  教學難點:

  血液在三種血管中的流動方向。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動脈

  讓學生摸一摸自己的頸部和腕部動脈的搏動,感受動脈所在的位置,觀察、思考并表達,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思考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動脈一般分布較深,可以摸到但一般看不到。

  2、靜脈

  指導學生觀察身體表面特別是手臂上的“青筋”,即靜脈,感受靜脈的所在位置,說出靜脈的分布特點:在較淺的位置有分布,可以再手臂、手背等處看到。

  握拳,觀察手背上凸起的“小包”,了解靜脈瓣的作用:防止血液倒流。

  (二)新課教學

  分別播放關于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的視頻,并配以圖片出示讓學生根據視頻和圖片的內容做出討論分別說出其特點,并就三種血管的血流方向、血流速度、管壁厚度、管腔大小(直徑)進行討論,列表總結起不同之處,培養學生總結歸納能力,滲透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思想。

  血管類型功能分布管壁特點管腔特點血流速度

  動脈把心臟中的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大多分布在身體較深的部位較厚,彈性大較小快

  毛細血管進行物質交換數量多,分布廣非常薄,只一層上皮細胞很小,只允許紅細胞呈單行通過最慢

  靜脈把血液從全身各處送回心臟有的分布較深,有的分布較淺較薄,彈性小較大慢

  (三)能力展示,鞏固提高

  課件出示練習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鞏固本節內容:

  1、你觀察到了幾種血管?血液流動的方向性如何?紅細胞單行通過的是什么血管?毛細血管的結構實現了什么功能?

  答:三種血管;血液流動方向為:動脈→毛細血管→靜脈;紅細胞單行通過的是毛細血管;毛細血管管壁極薄,公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管內徑極小,細胞只能單行通過,使得管內血流速度最,能與細胞充分進行物質交換。

  2、為什么要在指尖、手背等部位取血或輸液?四肢的靜脈瓣有什么作用?

  答:指尖、手背、手臂、耳唇等部位取血和輸血,是因為這些部位都有靜脈分布,靜脈血管管壁較薄、彈性較小,管內壓強小,血流速度較慢,取血時不會倒置血液大量外流,輸液時也可以把藥劑帶回心臟再送往全身各處;靜脈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保證血液輸送回心臟。

  3、用肉眼能看到靜脈,能看到動脈嗎?動脈和靜脈在分布和結構上可能有什么不同?

  答:動脈分布比靜脈深,可以摸到,一般看不到。

  血管類型分布管壁特點管腔特點

  動脈大多分布在身體較深的部位較厚,彈性大較小

  毛細血管數量多,分布廣非常薄,只一層上皮細胞很小,只允許紅細胞呈單行通過

  (四)課堂小結

  1、血管內血液流速不同,血管壁受到的壓力就不同,這就是平時人們所說的血壓。由于心臟想血管供血是間斷的,動脈表現的是搏動明顯,相比較靜脈搏動較弱,根據搏動情況不可以區分動脈和靜脈血管。中醫診脈要在手腕位置,這里的血管是動脈血管,搏動比較明顯。我們手背和手臂上的這些血管,搏動較弱,都是靜脈血管。

  2、在人體四肢,還可以根據血管中是否有靜脈瓣區分動脈和靜脈血管,靜脈血管里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靜脈瓣,動脈則沒有。

  3、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共同構成血液流通的管道,保證血流的暢通無阻。

  (五)小結作業,課外拓展

  聯系生活啟發學生根據三種血管的血流速度及功能辨別出三種血管創傷出血時的現象,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關愛生命的意識。

  四、板書設計

生物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動植物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一些特殊身體結構。

  ● 生物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所生活的環境相適應的。

  過程與方法

  ● 根據動植物的特殊身體結構推斷它們可能生活的環境。

  ● 利用已有經驗及觀察到的現象作出推測。

  情感、態度、價值觀

  ● 具有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推論的意識。

  【教學重點】知道生物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所生活的環境相適應的。

  能夠根據動植物的特殊身體結構推斷它們可能生活的環境。

  【教學難點】能夠利用自己的已有經驗及觀察到的現象作出推測。

  【教學準備】具有特殊形態結構的動植物圖片(或多媒體課件),不同形狀的紙魚、水盆、水。

  【教學過程】

  一、引入:我們知道許多生物都有特殊的形態結構,如駱駝的駝峰,鳥類的翅膀,仙人掌退化的葉子,這些特殊結構,使得生命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是什么使得它們與眾不同呢?

  二、自主探究:1、不同環境中的植物1)觀察浮萍,小草,玉米的根,是怎樣的?它們為什么會有這樣不同形態結構?(浮萍根系退化,只有一根較細的根;小草和玉米都有龐大的根系,與生活的環境有關)2)觀察仙人掌,松樹,香蕉樹的葉,它們是怎樣的?它們為什么會有這樣不同形態結構?(觀察的結果:仙人掌葉子退化成刺狀,莖綠色、肥厚多汁;松樹的葉為針形,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有利于保持身體溫度;香蕉樹葉子寬大,更有利于蒸發體內水分,調節植物體的`溫度。

  形成的認識:植物葉的形態與生活環境相適應。)

  3)你還能說出哪些植物的特殊形態結構?說說它們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的形態結構?2、不同環境中的動物1)觀察生活在水里和在空中飛行的動物,比較它們的身體特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分別寫出金魚和鴿子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身體特征。這些特征對它們有什么意義呢?

  動物名稱生活環境身體特征我猜想的功能金魚鴿子

  2)設計實驗想辦法證明我們的推測是否正確

  四、拓展性活動:觀察圖中的生物器官有什么特點?它們分別有什么作用?這些生物適宜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貓的腳有肉墊,在地上跑時發出的聲音較小,不易被捕食對象發現;帶鉤的鳥爪,容易抓住樹干,適宜生活在森林中,并有利于捕抓小動物;鴨的腳有蹼,可以用來劃水,適宜生活在水中;蒼耳種子上有刺,在陸地上生活容易被動物攜帶傳播種子;蓮子有較硬的外殼,可在水中漂流;蒲公英種子上有毛,容易隨風漂移,傳播種子。)

  五、課外延伸:觀察生活中的動植物的外形特征,想一想與什么樣的環境有關聯?人為什么分為黃人種、黑人種、白人種,它們與什么環境條件有關?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生物教學設計11

  教學設計思路:

  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來設計這節課。一方面是從我教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我所任教的高06級3個班為年級的中差班,學生的基礎知識普遍掌握不牢,自主學習的能力差,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有限,再加上這節內容概念性知識多,難度較大,所以整個課的復習內容以書本知識為線索,用網絡式的表、圖等對比,歸納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梳理知識,知識點內容羅列得較詳細,配合相關高考題的鞏固練習,使學生能掌握基礎知識。另一方面,根據高考考綱對這節課內容的要求及近幾年高考題對這一內容的考查形式和層次的體現來設計了此課。

  考點分析:

  06年高考大綱《免疫》的考試范圍是:(略)。分析近三年的高考試題可發現免疫的內容是一個重要的考點,每年都有出現。如03年的理綜新課程卷、全國卷、江蘇卷、上海卷有考查;04年的全國卷Ⅰ全國卷Ⅲ、全國卷Ⅳ、天津卷、江蘇卷、廣東廣西卷都有考查;05年的全國卷Ⅱ、全國卷Ⅲ、上海卷、廣東卷、江蘇卷也有考查。

  從歷年高考試題及各類復習題中,常見的`有關免疫的問題,從試題的形式上,多以選擇題、圖解形式出現,或與生活實際中的病例相結合,從多種角度命題,考查學生的審題、識圖、分析、綜合、文字及圖形的表達能力。此外,有關免疫的問題是生物學研究的熱點,與世隔絕類生活健康密切相關,這都是高考命題的熱點,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重難點:

  本部分復習的重點要點記淋巴細胞的起源和分化,理解抗原和抗體以及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全過程。仔細區分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異同點,結合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的有關知識理解抗體的產生和排出細胞外的過程。

  知識目標:

  1、認知目標:識記淋巴細胞的起源和分化,理解抗原和抗體的知識,理解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全過程以及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關系。知道免疫失調引起的疫病。

  2、能力目標:利用免疫特別是特異性免疫的有關原理來解釋與免疫有關疾病的特病機制、癥狀及防治方法等問題。

  教學方法:

  對比、分析、歸納、綜合、總結。

  教學反思:

  我通過本堂課復習課的教學,收獲還是頗多的。

  首先我感到多媒體教學的方便、快捷、容量大,使復習內容能及時、清晰地呈現給學生,并且通過課件中動畫及不同顏色字體的設計來突出相關重點知識。

  其次,對這堂課在課前進行了充分的準備,認真學習并熟悉了大綱和考綱對這一內容的要求,認真分析了近三年的有關高考題,有爭對性地選擇了幾個高考題用于課堂上的鞏固練習。并且在設計的課件中將考綱對這節內容的要求首先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對這一節的復習目標更明確。

  第三,復習中能準確把握重難點知識,通過圖形展示、圖解歸納,再配合高考題的分析,練習強化,基本上突出并突破了重難點知識。通過練題及時反饋知識。

  第四,復習中對前后知識有一定聯系,

  如通過抗體的合成和分泌過程的練習,將細胞的亞顯微結構和生物膜等知識聯系起來。

  第五,整堂課課堂氣氛較活躍,能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

  但是,這節課也有一些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本堂課內容可不必設計這樣多,像“免疫類調引起的疫病”就可放在第二節課來復習。雖然復習內容設計細,但像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比較內容可不必打在幻燈片上,直接讓學生回答,再配以實例練習能區別即可。由于將作息時間搞錯,使復習中時間安排不合理,教學速度太快,使學生回憶、思考的時間不足,對基礎較差的學生理解掌握知識肯定不足。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要多關注學生。在整個復習中,由于時間把握不準,練習多采用了集體回答的形式來檢查反饋知識,使學生的過手練習不足。如果能單獨讓學生回答問題,而且能讓不同基礎層次的學生來回答有關問題,就能更好地反映學生接受知識的情況。

  精選出來的練習題最好注明是哪一年的高考題,這樣更能引起學生重視,又能讓學生清楚高考題的題型的呈現方式是怎樣的,對抗原、抗體、體液免疫、細胞免疫還可多舉實例幫助學生理解。由于這部分知識難度較大,而且與人類生活健康密切相關,又是高考命題的熱點,所以在復習中最好設計出與此知識相聯系的內容:如單克隆抗體、禽流感等。這樣使學生的綜合知識能力得到提高。<

生物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水綿及其它藻類植物,了解水綿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和營養方式;了解常見藻類植物;了解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經濟價值。

  2.通過實驗,使學生學會觀察水綿和其它藻類植物的方法,繼續培養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通過比較它們與綠色開花植物的不同,繼續培養分析、比較、歸納的思維能力。

  3.通過了解藻類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其經濟價值,繼續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本節的重點是水綿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和營養方式;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教材選擇了水綿作為藻類植物的代表植物,所以了解它的習性、形態結構和營養是我們了解藻類的知識基礎。而了解藻類植物的特征,就能理解它在進化上所處的低等位置,為今后學習生物進化知識奠定基礎,故這兩部分知識是重點內容。

  2.難點分析:

  觀察水綿并不難,但對它細胞結構的認識卻不容易。這是因為在現有學校條件下,對水綿細胞結構中的細胞質、細胞核、液泡和螺旋帶狀葉綠體彼此之間的位置關系往往不易辨別,誤認為細胞核、葉綠體都存在液泡中,而細胞質更不易看清楚,加上以前從未見過如此之大的帶形葉綠體,難免形成錯誤的認識,不易掌握其立體結構,故對細胞結構的理解是難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課題的參考課時為二課時。

  二、第一課時:

  引言:

  這部分教學可在學生原有掌握的綠色開花植物的知識基礎上,先演示一組投影片或盆栽植物或標本,包括有綠色開花植物和非綠色植物(如海帶、紫菜、小墻蘚、鐵線蕨、油松、蠶蟲、白菜等)讓學生觀察后討論:你認識哪幾種植物?哪些是綠色開花植物。

  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可以指出,蠶豆、白菜以及我們身邊常見的楊樹、柳樹、菊花等都是綠色開花植物。其余的如海帶等均為非綠色開花植物,它們構成絢麗多彩的植物世界。

  教師接著指出,根據植物的形態結構的不同,人們將它們分成四個主要類群,即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由此引出本章課題。

  在此基礎上可以再讓學生思考回答,你知道以上所列舉的植物各屬哪一類群嗎?(可能有的能說出來,有的說不出來)教師可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指出:海帶、紫菜是藻類植物;小墻蘚屬苔蘚植物;鐵線蕨屬蕨類植物;油松、蠶豆、白菜屬種子植物。我們今天先研究藻類植物。

  學生已經了解了海帶、紫菜等屬于藻類植物,可以讓學生再舉出一些其它的藻類植物,并討論:這些藻類植物都生活在什么環境里?學生會舉出海白菜、石花菜、鹿角菜等。比較多的學生會認為藻類植物都生活在海洋中,這時,可給學生演示一張生活在池塘中的藻類植物的投影片,使學生了解還有一些藻類植物是生活在池塘、河流、湖泊這樣的淡水環境里,由此歸納出藻類植物分為淡水藻和海藻。然后引出本課學習的重點:

  一種淡水藻——水綿

  (一)水綿的生活習性和形態結構特點

  1.生活習性:

  可在課前組織幾個同學參加采集水綿活動,留意觀察水綿的生活環境。課上先提出思考題:“水綿生活在什么環境里?”然后演示水綿生活環境的錄像或投影片。并請參加過采集水綿活動的同學回答:水綿生活在池塘里,在陽光充足的時候,它們常常成團存在,并放出很多的氣泡。

  2.形態結構:

  在組織學生觀察水綿時,可提出以下思考題:

  (1)水綿的顏色及形態如何?

  (2)水綿有無根、莖、葉等器官?

  (3)水綿是由一個細胞還是由多個細胞構成?

  (4)水綿的細胞結構與綠色開花植物的細胞結構相比較有何異同?

  可事先把采集來的水綿分裝在培養皿中,請學生先觀察水綿的顏色及形狀并用手摸一下水綿,看看有什么感覺。他們很容易觀察到水綿身體的顏色是綠色的、形狀是絲狀的,用手摸水綿會感覺比較粘滑。

  接下去要求學生制作水綿的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水綿的內部結構(觀察時可以對照教科書上P94圖1-61或投影片上的水綿結構圖),并認真思考(2)、(3)、(4)道思考題。為保證觀察效果,在制作臨時裝片時,要求學生用解剖針挑取水綿的量要盡量得少,只要裝片質量好,觀察方法正確,并能積極思維,就能了解到水綿結構是相當簡單的,它沒有根、莖、葉等器官。每一個水綿的絲狀體都是由多個細胞構成的,水綿與綠色開花植物的細胞相比較,都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液泡、葉綠體;不同之處是水綿細胞中葉綠體的形態比較大,呈帶狀,螺旋狀排列在細胞內。在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了這四個問題之后,教師可以簡要地小結一下:水綿是由多細胞構成的,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細胞結構同綠色開花植物細胞的結構基本是相同的,但細胞內葉綠體的形態與我們前邊了解的細胞內的葉綠體比較有較大差別。對于葉綠體在細胞中的位置,特別是它與細胞核、液泡、細胞質的位置關系,很易產生誤解。這時,教師可提出這個問題,讓學生繼續觀察,并讓他們調節一下顯微鏡,理解細胞是立體的,那么,葉綠體到底存在哪里呢?組織學生展開討論,這時,有的學生認為,葉綠體存在于細胞質中,但還有些學生認為它存在于液泡中,這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水綿細胞的立體模型,再給予適當的提示,使學生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能清楚地了解水綿細胞的葉綠體存在于細胞質中(有些同學還會錯誤地認為細胞核也是存在液泡中)。這時,教師可演示水綿細胞結構的立體模型,邊讓學生觀察,邊講解。這樣,學生的誤解便可得到糾正。

  3.營養方式:

  在學生了解了水綿細胞結構之后,對水綿的營養方式就不難理解。可以讓學生回憶一下“葉綠體有什么作用?”“什么是光合作用?”等問題,再聯系水綿細胞也有葉綠體,自然它的營養方式與綠色開花植物相同。它們都能通過光合作用把無機物合成有機物,來維持自己的生活。這樣,“自養”的概念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最后教師強調指出:像綠色植物那樣,利用自己制造的有機物來維持生活的.營養方式,叫做自養,它是各類綠色植物共有的一個重要特征。

  在鞏固本課時,可聯系上面學習過的水綿生活習性,請同學們思考,在陽光充足時,為什么水綿往往形成絲團漂浮在水面上?

  三、第二課時:

  (二)其他的藻類植物

  1.先復習水綿的形態結構特征,然后再讓學生思考,聯系一下生活實際,你們還知道哪些植物屬于藻類植物,由此引入本課題。

  2.學生會提到海帶、紫菜或其他藻類植物。此時,教師出示海帶、紫菜的標本(或投影片,如有海帶、紫菜的生活環境錄像更佳),供學生觀察、分析、比較。讓學生對照課本有關內容及圖解(圖I-63、I-64),討論以下各題:

  (1)海帶、紫菜植物體分幾部分?

  (2)它們是單細胞還是多細胞個體?

  (3)植物體有無根、莖、葉等器官?

  (4)海帶、紫菜呈現什么顏色?體內還含有葉綠素嗎?

  (5)它們的營養方式是怎樣的?與水綿相同嗎?

  在學生充分討論,并回答以上問題后,教師可歸納總結,突出以下幾點:

  (1)海帶、紫菜是多細胞的植物體,結構也很簡單,都沒有根、莖、葉等器官。海帶植物體分三部分,下面是根狀物、往上是帶柄和葉狀體;紫菜的植物體是薄而柔軟的葉狀體,基部是根狀物。根狀物不具有根的結構,也不起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作用,它只起著固著作用,所以不是根;葉狀體無葉片的結構,所以也不是葉。

  (2)海帶、紫菜的葉綠體里,除含葉綠素外,還分別含有大量的藻黃素和大量的藻紅素,所以分別呈褐色和紫紅色。由于它們都含葉綠素,所以與水綿一樣,營養方式也是自養。

  學生已經了解了多細胞的藻類植物,如水綿、海帶、紫菜后,還要讓學生了解藻類植物中的單細胞種類。

  先給學生展示一滴池水中的藻類植物(可以用錄像或投影片),使學生對衣藻的生活環境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然后再專門演示衣藻的投影片,提出討論題:①衣藻是單細胞還是多細胞構成的植物體?②細胞內有無葉綠體?組織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后回答:衣藻是由單細胞構成的,細胞內有葉綠體,可以請學生具體指出衣藻內的杯狀葉綠體。

  (三)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

  這部分教學可采用比較、歸納的方法進行,讓學生思考討論:水綿、海帶、紫菜、衣藻在生活環境、植物體結構、營養方式上有哪些共同的地方,這樣就可歸納出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1.結構簡單,是單細胞或多細胞個體,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2.細胞里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3.大都生活在水中。

  (四)藻類植物對自然界和在經濟上的意義

  本部分可組織學生自學和討論進行教學。

  1.展示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放出氧氣的投影片,組織學生討論:藻類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學生可以答出: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可以作為魚的餌料,放出的氧氣除供魚類呼吸外,而且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

  2.展示藻類植物經濟意義的投影片或者錄像片。提出藻類植物在經濟上有什么意義的討論題,學生觀察討論后回答:①海帶、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從藻類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膠、瓊脂等可供工業、醫藥上使用。

  小結:藻類植物對自然界及對人類在經濟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會從藻類植物中提取出更多的對人類有用的成分。

  復習鞏固題:

  ①綠色植物的植物體一定都是綠色嗎?為什么?

  ②藻類植物比綠色開花植物低等,為什么?

  ③赤潮現象常引起魚體大量死亡,為什么?

  閱讀:P97一滴池水中的藻類植物。

  我國的海帶養殖。

  【板書設計】

  第九章植物的主要類群

  第一節藻類植物

  一、水綿

  1.生活習性:池塘、小溪

  2.形態結構:

  ①綠色絲狀體

  ②多細胞個體

生物教學設計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概述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過程。

  2.概述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培養動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通過演示實驗,提高觀察能力;通過資料分析,培養提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分析同學之間胸圍差的差異,認同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2.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和經歷科學探究活動,體驗發現的樂趣,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理解科學的本質。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概述肺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難點】

  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通過模擬實驗,找出胸廓容積的變化與呼吸的關系。

  三、教師用具

  多媒體課件、教學視頻。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一組新生兒出生哭泣的圖片。

  展示新生兒出生哭泣多媒體圖片,以此情境導入新課,啟發學生思維:我們每個人一來到人世間就離不開空氣,需要不斷呼吸,外界的空氣經過呼吸道的處理后是如何進入肺部的?在肺中發生怎樣的變化?氣體又是如何達到全身各處的?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部分內容。

  教學中,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與學生的交流、問題的提出等都營造了一種輕松、愉快、活潑的課堂氛圍,給學生更多的馳騁的空間,讓孩子們體驗到學習是享受,樂學親師。

  2.合作交流,講授新課

  (1)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教師展示多媒體畫面,讓學生觀看肺的位置結構圖,說出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內,肺在有節奏地呼氣和吸氣,一分鐘大約呼吸16次。

  學生用雙手輕觸自己胸側的肋骨處,深深地吸氣,感受自己在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變化及肋骨如何運動:深吸氣肋骨在向上向外運動,胸廓擴大;深呼氣肋骨在向下向內運動,胸廓縮小。

  僅憑感官感覺到的現象得出的結論是不是準確呢?是否與科學事實相符呢?我們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進行準確的測量呢?——在科學研究中,借助一定的工具進行準確的測量,是十分必要的。

  學生實驗:測量胸圍差

  測量方法:3~4人一組(男女生分開)、設計表格,做好記錄。為了數據準確,應測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后計算胸圍差。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照課本上的方法步驟進行實驗,并記錄實驗數據。

  實驗完成后進行討論:

  1.你的胸圍差明顯嗎?同年齡、同性別的同學,胸圍差有差別嗎?如果有差別,請找出原因。

  2.胸圍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積的變化嗎?除胸廓前后徑、左右徑的變化外,還可能有什么變化影響胸廓的容積?

  教師指導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討論后得出結論。

  1.同學間的胸圍差有差異。這同性別、年齡以及是否經常鍛煉等有關系。

  2.胸圍差不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積的變化。膈頂部的下降和回升使胸腔的上下徑發生變化,也可以影響胸廓的容積。

  教師演示實驗:模擬膈肌的運動實驗

  學生討論:小氣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氣球在什么情況下漲大?在什么情況下回縮?

  然后播放多媒體,演示肋間肌的收縮和舒張,膈肌的收縮和舒張。讓學生仔細觀察它們的運動,并進行討論:

  1.呼吸運動時,主要有哪些肌肉的收縮、舒張引起了胸廓容積的變化?在呼吸肌收縮和舒張時,胸廓容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隨著胸廓容積的變化,肺的容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是肺容積的變化導致了氣體的吸入和呼出嗎?

  4.請嘗試完成下表:

  學生分析、歸納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原理和過程:呼吸肌的收縮和舒張,使胸廓擴大和縮小,引起肺被動地擴張和回縮,形成肺內氣壓與大氣壓之間的壓力差,才使氣體能夠進出肺泡。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吸氣時,肋骨間的肌肉收縮,胸廓的前后徑、左右徑增大;同時膈肌收縮,膈頂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徑也增大,胸腔容積變大,肺隨著擴張,肺內氣壓縮小,氣體入肺;呼氣時正好相反。

  教師進一步引導討論:古代有些女子將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緊,以保持苗條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響,體質下降。為什么?

  氣體到達肺部以后發生什么變化?又是如何到達全身各處的呢?下面我們來研究這方面的內容。

  (2)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媽媽在廚房里炒菜,我們在外面就能聞到飯菜的香味,這是因為香味能由近及遠地飄,即由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擴散。氧氣和二氧化碳也是這樣,總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擴散,直到平衡為止。得出氣體擴散原理:氣體總是由氣壓高(濃度高)的地方,流向氣壓低(濃度低)的地方。

  指導學生自學閱讀“資料分析”,比較分析表格中的數據,然后討論以下問題:

  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渾濁程度不同說明了什么?

  2.在實驗裝置中,為什么要設置甲瓶?

  3.人體呼出的氣體和環境中的氣體有什么差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后得出答案:

  1.甲瓶中石灰水的渾濁程度小,說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渾濁程度大,說明人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實驗中,甲瓶是這個實驗的對照組,起到對照的作用。

  3.從數據表中看出:人體吸入的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較少,氧氣的含量較多;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較多,氧氣含量較少。由此可以推測,在人體內也發生了類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樣的過程。根據對呼吸道和肺的結構的分析,可以推斷這一變化發生在肺部。

  最后師生總結:呼出氣體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氣體中的氧含量;呼出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氣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這與體內進行氣體交換有關。肺與什么結構與這一功能相適應呢?

  多媒體展示肺泡的結構,讓學生仔細觀察肺泡有哪些結構特點適合進行氣體交換。引導學生總結出:肺泡的數量很多,肺泡外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層扁平的上皮細胞,肺泡這樣的特點很適合與血液之間進行氣體交換。

  教師播放多媒體,展示“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動畫,學生討論總結出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是二氧化碳由血液進入肺泡,氧由肺泡進入血液。

  那么由肺泡擴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樣到達全身各處的組織細胞里?學生思考后回答進入血液中的氧,通過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各處的組織細胞。氧最后是在細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學生聯系呼吸作用的有關知識回答。

  3.鞏固小結

  學生交流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并用知識樹或網絡的形式進行總結。

  呼吸的全過程:

  4.課堂練習

  1.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是( )。

  A.鼻

  B.咽

  C.氣管

  D.肺

  2.人體主要的呼吸肌是( )。

  A.腹部肌肉

  B.肋骨間肌肉和膈肌

  C.胸部肌肉

  D.背部肌肉

  3.人的肺泡外纏繞著毛細血管網,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這有利于( )。

  A.氣體在血液里運輸

  B.血液與肺泡之間的氣體交換

  C.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D.增加肺內氣體交換的面積

  4.某夫婦被懷疑害死了一女嬰,法醫在鑒定時將死嬰的肺部剪下一塊,投入水中,結果肺塊下沉,法醫判斷嬰兒為產前死亡,這對夫婦無罪。法醫判定的理由是( )。

  A.肺泡內充滿了痰液

  B.肺會吸水呈海面狀

  C.肺泡充滿了血液

  D.肺未吸入空氣呈實體狀

  5.人體生理活動中,呼出的二氧化碳產生的地方( )。

  A.肺泡

  B.血液

  C.細胞

  D.組織液

  6.平靜呼吸時肺內氣壓升高的原因和結果( )。

  A.呼吸肌舒張,肺回縮 呼氣

  B.呼吸肌收縮,肺擴張 吸氣

  C.呼吸肌收縮,肺回縮 呼氣

  D.呼吸肌舒張,肺擴張 吸氣

  7.下列與吸氣無關的活動是( )。

  A.肋間肌收縮

  B.肋骨上升、外移

  C.膈肌舒張

  D.胸廓擴大

  8.進入血液的氧,通過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各處的組織細胞內的什么部位被利用?( )

  A.細胞核

  B.細胞質

  C.葉綠體

  D.線粒體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生物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制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

  2、觀察自己制作的臨時標本,練習繪制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能力目標:

  1、學會制作臨時裝片

  2、進一步熟悉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3、仔細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

  情感目標:

  學生合作完成臨時裝片的制作及繪圖。

  二、教學重點

  學會洋蔥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的制作。

  三、教學難點

  學會洋蔥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制作的基本方法以及注意事項。

  四、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回憶顯微鏡使用的基本步驟。(請同學回答,并進行實際操作)

  2、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如何計算的?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物像有什么特點?如何移動玻片標本?

  ①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X物鏡;

  ②顯微鏡下觀察的物像成倒立的像;

  ③學會移動玻片標本是為了辨別玻片上有無污點的存在和玻片標本在不在顯微鏡觀察的視野中。

  情景導入:

  親愛的同學們當我們學會使用顯微鏡之后,一定想看看真實的細胞。我們把一個葉片放到顯微鏡下是看不到里面的細胞的。我們使用的顯微鏡是光學顯微鏡,只有將生物實驗材料處理的薄而透明,讓光線透過,才能在顯微鏡下觀察到。

  (二)玻片標本的'分類

  自主學習:這一環節由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并簡單歸納得出:

  1、材料的處理:薄而透明

  2、根據材料取得方法不同,玻片標本的分類:

  切片:從生物體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體的生物材料經過涂抹制成

  裝片:用從生物體上撕下或挑起的少量材料制成;有的生物非常微小,可以直接制成裝片。

  3、根據保存的時間長短,玻片標本的分類:

  臨時的標本和永久的標本

  (三)洋蔥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的制作

  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生閱讀教材:

  1、實驗的目的:

  教師簡要介紹實驗桌上的有關實驗材料

  洋蔥鱗片葉、新鮮的黃瓜、清水、稀碘液、鑷子、刀片、滴管、紗布、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

  2、以多媒體的展示,示范臨時裝片的制作過程,并作簡要說明。(學生動手環節,需巡視觀察并及時進行知道糾正)

  3、由小組合作完成,結合導學案,并把觀察到的植物細胞繪圖。(強調繪圖步驟)

  4、小組完成后,請同學總結回答。

  5、學生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并繪制簡圖(展示)。

  6、學生整理實驗桌和收好顯微鏡。

  (四)課堂總結

  學生整理實驗桌以及清潔收顯微鏡;

  學生完成技能訓練中的測量與計算;

  (五)課堂練習

  (六)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

生物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知識】:

  初步了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系

  了解中國合成牛胰島素事件。

  【技能】;

  培養分析分析資料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

  了解中國是首個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機物的國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學的成果,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目標;閱讀訪談,學習科學家們實事求是、艱苦鉆研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激發學生對高中生物的興趣是本課的重點。

  三、教學用具:

  ppt幻燈片

  四、教學過程:

  (一)以概述《細胞與分子》模塊作為引入。師:比較初中階段所學習的生物知識特點,大家拿到課本可能會想,初中的時候不是已經學過細胞了嗎?為什么高中還要再學呢?初中的`生物知識著重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的大概情況,而且因為學生沒有相關的化學知識和足夠的空間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識在初中階段是沒有辦法說明白的。就拿細胞結構來說吧,初中的時候,老師只能讓學生知道動物細胞是由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構成,至于細胞為什么是有生命的,細胞是怎么樣生活的,都沒有辦法說得清楚。只有在同學們在初三、高一學習了化學的基礎知識后我們才可以對生命進一步的學習。學習科學就是這樣,當你掌握的知識越多時候,反而覺得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就更多。這個學期開設的《分子與細胞》模塊,將為我們在化學分子的層面上,解釋細胞的結構以及生命活動。解答在初中階段沒有辦法解開的謎團,也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事件以及科學家訪談錄師:要了解分子與生物學之間的關系,我們先來看一個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國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背景資料)。學生閱讀背景資料和閱讀課文中的訪談錄,以問題引導: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生物學上有什么重大的意義?從訪談錄中,你認為造就了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閱讀完了這些資料,你覺得對于你學習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啟發呢?

  (三)簡單介紹高中生物的教材、學習方法和意義

  1.教材分為必修3個模塊、選修3個模塊。

  必修: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簡述三者之間知識結構上的關系;

  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點:需要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增加了探究活動(什么是探究活動、探究活動的流程:發現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作出結論)、模型制作等,這些都要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

  2.學習生物學的意義:生物學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和相關領域的成果,各個學科之間的邊界已經模糊,而出現了多學科的交叉;學習生物學不僅僅是知識的互動,更加是能力培養和思維方式不斷完善的過程。

【生物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生物教學設計【精選】11-30

生物教學設計04-20

生物教學設計01-28

生物教學設計02-24

《晝夜與生物》教學設計04-09

表里的生物教學設計04-02

《生物的啟示》的教學設計12-10

《生物的特征》教學設計07-18

生物教學設計【薦】02-21

生物的特征教學設計03-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免费 | 色综合精品| xx顶级欧美熟妞xxhd | 精品国产hd | 欧美aaaa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 丰满大屁股美女一级毛片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老狼 | 日韩免费在线播放 | 一级黄色一级片 | 日批在线 |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三区四区 | 亚洲久操| 成人 欧美| 在线精品国产成人综合第一页 | 久久综合偷偷噜噜噜色 | 天天噜噜色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鸭 | 亚洲成人高清 | 高清性色生活片欧美在线 | 在线xx| 欧美一级视频高清片 | 亚洲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日韩一区 | 日韩天天摸天天澡天天爽视频 | 最近中文国语字幕在线播放视频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 | 色中色在线视频 | 新版天堂资源中文在线 | 黑丝美足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2020 | 成人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 天天做天天躁天天躁 | 一个人在线看免费的视频 | 欧美一级片在线免费观看 | 一级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国产日韩 | 精品久久久久免费极品大片 |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6 | 亚洲欧美视频 | 精品国产91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