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研究論文【匯總15篇】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么一般論文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職業教育研究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1
[論文關鍵詞]高職高專 社會服務模式 創新
[論文摘要]在新型醫療體制改革背景下,高等醫學院校利用資源優勢開展多渠道社會服務,從人才培養、專業設置、職教集團引領、社區衛生人員培訓、社區衛生服務到康復養老項目開展,尤其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要承擔起責任和義務,把學校的發展與國家、地方經濟發展要求結合起來,推動高等醫學職業教育社會服務模式的創新。
一、高等醫學院校社會服務模式改革的背景
1 新型醫療體系改革的要求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全面改革,中國的醫療體系發生巨大變化。原有單一公有制體系解體,形成多種所有制并存狀態,私人醫療機構迅速擴張,許多原來的公有制服務機構分化轉變成私人所有或其他所有制形式。管理體制從嚴格控制到逐步放權、放開,藥品價格不再由政府全面控制,凸顯商業化、市場化特征,醫療服務開始以追求經濟效益為主要目的。雖然醫療體系建設在特定范圍內有其成效,但卻帶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發[20xx]6號)頒發后,國家開始從基層衛生機構建設、全科醫生培訓、公共衛生項目要求、公共衛生均等化等方面進行醫療體制改革,以期從根本上解決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構建新型醫療服務體系。
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對醫學院校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深入了解我國及高校所在地區醫療發展需求,在學校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社會培訓和對外服務等方面與之相適應,才能發揮高等醫學院校應有的功能,才能找準其的生存空間。要發揮醫學院校特有的專業技術優勢,提供高質量的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在職衛生人員培訓、社區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拓寬醫學院校的職能,這既是國家的需要,也體現了高校的社會功能和社會價值。
2 醫學院校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高等學校不僅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發展科學文化的基地,也是知識型企業和高科技產業的重要支撐。能否把科學技術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把提高學術水平與創造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結合起來,已經成為衡量大學辦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開展社會服務,豐富社會服務內涵,提高社會服務質量,是高校生存與發展的根本依據。高校只有找到符合發展需求的社會服務途徑,從辦學定位、人才培訓、專業設置等諸多方面適應社會發展變化需求,才能找到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動力。開展社會服務有助于激發高校改革發展的活力和動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社會服務中尋找到創新點,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積極推動產學研結合,建立專業領域的學科特色。強化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可以使高校的教學和科研更加貼近社會生活的實際,改變高等教育與社會實際相脫離的弊端,推動高等學校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醫學院校服務社會的`特點與意義
高校是知識生產和傳播的中心,高校提供的社會服務具有學術性、社會性和廣泛性。應充分利用人才和科技優勢能更好服務社會,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創新社會服務方式,滿足社會現實的需求,同時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廣泛為社會服務。在新醫改形式下,醫學院校可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在職教集團引領、社區衛生人員培訓、社區衛生服務、康復養老項目開展,尤其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發揮醫學院校的重要功能,增強高校社會服務的能力及水平,實現教學與培訓并舉、教育與服務同行。
同時,通過高校的社會服務與社會參與,將高校人文精神傳遞到社會,使高校厚重的文化沉淀通過社會服務的具體實施得以體現和傳播。通過社會服務,高校豐富的文化內涵得以外化,并對社會有深遠的影響;通過文化傳播,可提升人民素養,改變生活方式甚至是價值觀,更加深化高校服務社會的重要意義。
三、長春醫學高專的社會服務模式創新
多年來,長春醫學高專以提高服務吉林省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為目標,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職教集團、成教部、培訓中心,開展多層次、多角度的社會服務功能,在完成社會服務的同時,也擴大了學校社會影響力,增強了辦學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1 服務于社區衛生工作
近年來,長春醫學高專發揮其專業及人員優勢,承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于區域衛生工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形成緣于學校前瞻性設計,順應了國家新型醫療體系的發展,也與教育部對高校醫院發展前景設計相吻合。學校“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建設成國家級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國家級社區衛生人員技能培訓基地,形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品牌;同時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資源優勢,進一步拓展醫療服務項目,為社區居民提供健康保障,同時也為學生實習、在職社區衛生人員培訓等提供基地保障。這些都為社區衛生服務拓寬了道路。
2 依托職教集團和成教部,擴大培訓能力
20xx年,長春醫學高專為區域衛生行業培訓更多的實用性基層醫務工作者,建立了全國最大的模擬教學醫院,為各種培訓的開展提供了先進的教學環境。作為吉林省全科醫學培訓基地,近兩年來完成吉林省社區衛生人員崗位培訓、鄉鎮衛生院管理及業務人員培訓等總量達5000余人次,切實發揮了學校的服務社會功能。20xx年,民政部批準長春醫學高專為“國家級緊急救援培訓基地”,吉林省衛生廳批準學校為“國家基本藥物實施培訓基地”。為加強基地建設,學校積極開展與職教集團成員單位的交流,發揮行業職業技能培訓基地作用,建立醫學行業省級職業技能大賽制度,每年開展一次護理職業技能大賽。各種基地培訓工作的開展,為吉林省衛生行業乃至全國培訓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時也鍛煉了教師隊伍,提升了學校整體教學質量和辦學特色。
3 加大對外交流與合作力度
近年來,長春醫學高專舉辦多期針對省內醫療單位的醫護英語培訓項目,培養國際化醫護人才。同時擴展國際友好院校合作,積極構建多層次的交流、合作模式,鞏固和加深與澳大利亞、新西蘭等院校的合作交流,開展與美國大峽谷大學教師學生短期培訓互換,落實相關醫療單位優秀護理人員海外培訓等項目,為吉林省衛生行業培養了一批國際化醫務人才,提升了學校教育對吉林省衛生行業發展的貢獻力。
4 創新醫學院校多渠道服務社會模式
20xx年,學校籌建了一所以“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為宗旨,居家情境下的新型養老機構,將康復、養老、基本醫療、學生實習實訓有機融合,在解決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的社會問題的同時,也努力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實現了教學與崗位需求的零距離,可有效增加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通過多渠道的社會服務模式的開展,學校的辦學層面更加立體化,同時學校的社會影響力日益提升,學校的整體實力迅速增強。
參考文獻:
[1]程軍,共建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xx
[2]張影,鄧傳德,地方高校辦學特色建構的誤區及基本對策[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xx,(1)
[3]姚紅,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適應性探析[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xx,(19)
[4]成丙炎,朱紅,對高校社會服務職能內涵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xx,(5)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2
論文關鍵詞:就業職業教育改革創新
論文摘要: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體制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教育體制牽涉面太廣、子系統過多,本文主要從三個重點方面,即管理體制、辦學體制和教學體制來進行剖析及改革創新的思考。
一、我國職業教育體制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體制
計劃經濟時期,我國職業教育辦學與管理體制是:行業部門、人民團體辦中專,勞動部門和企業辦技工學校,地方教育部門辦職業中學以及管理民辦職業中學,這種管理格局一直延續到現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教育體制的改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高等職業院校紛紛成立,有政府及職能部門舉辦的,也有行業、企業(國有)舉辦以及民辦的。實際上,當前對職業教育實施管理職能的有:教育行政部門(管理高等職業院校、職業中學、直屬中專、成人高校以及社會辦學力量)、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管理技工學校),部分行業主管部門(管理其直屬中專、高等職業院校)。多頭管理、交叉管理,容易造成職業院校資源整合、融通與共享等方面的不便,不利于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
(二)辦學體制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正朝“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方向前進。但仍面臨幾個突出問題。一是辦學結構問題。當前職業教育由本科院校二級職業技術學院、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和中等職業學校構成“本科一專科一中職”三個層次的辦學格局,但三個辦學層次間互成壁壘,高職專科、高職本科分別從高考考生中錄取學生,中職主要面向初中畢業生招生,缺乏優秀中職學生直接選拔進高職專科學習或優秀高職專科生直接選拔進高職本科學習的機制,不能滿足人們接受高一層次職業教育的需要。二是辦學經費投入問題。國家、主管單位對職業院校投人有限,而職業教育實’從室與實訓基地建設成本高昂,經費的投入不足與式‘交吸納社會資金、盤活現有資源能力的缺乏,形成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大“瓶頸”。三是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問題。《職業教育法》規定“行業組合和企業、事業組織應當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但基于目前非公有制經濟單位尚未形成舉辦、管理和分擔職業教育的機制,眾多企業更樂于享受職業教育發展所帶來的成果,而缺少發展職業教育的責任感。
(三)教學體制
當前職業教育社會認可度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教學體制上的滯后。一是符合職業教育要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尚未完全構建。部分職業院校受“學科教育”影響,未能正確處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比例與關系,授課以“課堂為中心”,考試側重于理論甚至無實踐操作考試,在實驗室與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乏力,出現學校認為合格的學生,與企業、行業要求不對路的情況。二是存在“重長學制、輕短學制,重學歷教育,輕非學歷教育,重培養、輕培訓”傾向。部分職業院校熱衷全日制學生招生與培養,對繼續教育與社會培訓認識不足、不夠關心。三是未能真正實現面向社會辦學與專業設置市場化。部分職業院校存在開設專業未做社會需求調研、或盲目“跟風”、或根據現有師資設置專業的現象,導致人才培養工作水平不高。
二、關于就業導向下職業教育體制改革創新的思考
(一)管理體制方面
1.國家層面:統一職業教育管理機構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的教育,其建設發展應遵循“體系”原則,從整體性上考慮,統籌規劃,科學管理,避免政出多門。
國務院在《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在國務院領導下,建立職業教育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研究解決職業教育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負責職業教育工作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宏觀管理,勞動保障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職業教育的有關工作”。發揮職業教育工作聯席會議作用,通過各個部門間的通力協作,將職業教育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勞動就業緊密聯系起來,有利于實現職業教育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統一,也有利于職業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但從理論上講,改變多頭管理現狀,最好是統一職業教育管理機構,以便最大限度的實現職業教育的統籌管理(包括統籌規劃、統籌政策制定及實施、統籌辦學、統籌資源等)。
2.地方層面:分類管理,分類指導,合理規劃
當前職業院校存在布局不盡合理的現狀,同一區域或地方同類院校并存,重復設置專業多且各自為戰。地方政府與教育管理職能部門應對不同類職業院校實施不同的管理模式,以適合各院校實際;積極引導、協調職業院校間的校際合作。對于同類院校,組建相關教育集團;鼓勵、引導職業院校營造優勢、打造特色,扶持強勢專業,并優化其資源配置。從而迅速整合職業教育資源,提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與能力,使職業教育贏得社會認可。 (二)辦學體制方面
1.樹立職業教育體系,構架終身教育機制
打破學歷教育壁壘,樹立技術、技能教育理念,暢通職業教育各辦學層次之間的渠道,構建優秀中職學生選拔進專科高職學習、優秀專科高職學生選拔進本科高職學習機制,滿足社會對接受各層次職業教育的'需求;條件成熟,國家應設立研究生層次的職業技術教育,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更高層次技術性人才的需求。
2.構建職業教育成本分擔制
職業教育直接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面對當前投人不足的現狀,過分強調主管部門投人與學校融資并非上策。應構建職業教育成本分擔制,本著“誰受益、誰分擔”的原則,由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從企業、行業征收一定的費用用于發展職業教育;成立職業教育發展基金,鼓勵企業、行業、人民團體以及個人捐款,對于捐款數額較大的企業免除其一定稅務,對突出個人進行嘉獎;加之政府的財政投入與補貼,真正形成多元化的職業教育投資道路,保障職業教育發展所需經費,增強其專業與課程建設、實驗室與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能力,培養質量過硬的技術性、技能性人才。
3.實施職業資格準入制,推進學校、企業雙主體的辦學
由國家出臺法規,要求職業從業人員必須持證上崗,一方面可刺激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需求,提高勞動者素質;另一方面也可激發企業參與到舉辦、管理和分擔職業教育中來,從而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進學校、企業雙主體辦學,發揮其在設備、工藝方面的優勢與資源,與學校一道致力培養學生,并能吸納一部分畢業生。
(三)教學體制方面
1.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側重技術、技能,兼顧理論。擯棄“理論中心”、“課堂中心”等做法,以實驗室與實訓基地為中』C.",并注重在實踐教學中滲透理論;深化“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嘗試前校后廠(場)、校企合一模式;以技術、技能操作作為考試標準,重點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使其具備“零距離”上崗素質,提高就業率。
2.促進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的有機融合
大力開展免試入學的非學歷教育,推行開放性教學,積極開展職業培訓、職后培訓、職業技能鑒定以及職業資格考試培訓與服務,努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滿足企業、行業需要,提高受職業教育者的就業競爭力;學歷教育也應改變單純通過中考、高考錄取普通中學生、甚至是普通教育機構淘汰的學生的現狀,構建從有相關工作經驗、具備一定技能且有志于接受職業教育的群體中選拔學生的機制,提高學生素質,提升成材率。
3.面向經濟社會需求與職業教育實際開展教學
專業設置必須經過扎實的可行性調研、論證,一般要求與相關企業、行業聯合舉辦,實施“訂單式”培養;課程開設應擯棄片面從學科角度出發,而是從技術、技能實用的角度考慮;改革職業院校教師準人制度,改變目前職業院校從普通高等院校引進學術性人才充當技術、技能性人才教師的現狀,從企業、行業聘請經驗豐富、業績突出的技術技能人才或管理人員擔任專業教師與實習實驗指導教師,真正構建明顯區別與普通教育的職業教育體系。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3
摘要:新生代農民工追求融入城鎮化進程,他們沒有返鄉務農的意愿;追求融入現代化進程,更愿意成為現代城市文明的一員,享受現代化進程帶來的生活方式的變化和生活品質的提升,可是在他們身上卻面臨很多問題。本文結合實際調研,探討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問題。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問題;對策
“新生代農民工”大多為獨生子女且沒有務農經歷,不愿干臟活、累活和收入低的活。打工不再只是為賺錢、回家蓋房子、娶媳婦生孩子,而是帶有“闖天下、尋發展”的目的。可是沒有接受過正規職業教育的農民工,又將如何融入到這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生活呢!
一、影響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的問題
新生代農民工到底愿不愿意參加職業教育培訓,我們必須了解和掌握新生代農民工的真實想法,課題組通過問卷調查,總結探討了影響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的問題,具體有:
1、政府宣傳不夠、缺乏政策引導通過課題組成員的調研了解,很多新生代農民工沒有接收到職業教育的相關信息,參加的職業教育培訓也比較少,也不了解什么是職業教育。以上問題的產生,原因主要在于政府的宣傳不夠。新生代農民工多數在外打工,經濟基礎較差,很少考慮提升自身技能水平的職業教育,而政府在這方面的政策宣傳的也不到位,政策很難落實到具體的農民工。一些好的政策是需要政府引導和落實的,作為農民工的弱勢群體,必須用好的政策去吸引他們,讓他們看到職業教育對他們未來的收入影響,只有這樣在政府的宣傳下,在政策的激勵下,才能夠有更多的新生代農民工走進職業教育,才能有更多的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到城市。
2、職業教育不接地氣,看不到收益很多新生代農民工考慮最多的問題,不是學什么?不是干什么?而是會獲得多少收益,作為職業教育,讓他們體會到了嗎?讓他們感受到了嗎?回答是肯定的,沒有,要不然怎么會有這么多的人沒有接受職業教育呢!職業教育的目的是通過職業教育,讓他們學會掙錢的本領,而進行職業教育,就應該農民工們看到讓門想要的技術,讓他們看到通過職業教育以后的收益有多大,通過這種直觀的說法,只希望讓大家明白,新生代農民工的期待是什么?通過調研我們也了解,很多職業教育不接地氣,既然要服務新生代農民工,那么專業設置就應該符合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需求,職業教育開設航空維修專業,職業教育開設輪船維修專業,職業教育開設空乘專業等,可是多少農民工能用得上。農民工需要的很多職業教育給不了,那么又怎樣讓他們愿意參與職業教育呢!
3、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缺乏企業經驗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缺乏現場工作經驗,所以開設的職業教育課程在實際工作中應用有限,這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說,沒有吸引性。新生代農民工希望通過職業教育學到具體的應用技能,希望通過職業教育能夠快速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而目前這些華而不實的教育,無法實現新生帶農民工的預期目標,當然也就影響了新生帶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的熱情。
二、吸引新生代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的具體措施
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問題,直接影響城鎮化建設進程,如何讓更多的新生代農民工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結合團隊調研情況,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政府補償政策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數都遠離家鄉,為了賺錢而四處奔波,沒有經歷和資本參與職業教育,這將極大的影響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的熱情。那么政府可以考慮建立流入本市農民工職業教育補償政策,通過政策補償,讓新生代農民工感受到城鎮化建設所帶來的各種福利,讓他們看到融入城鎮的希望。通過這種職業教育補償政策,讓這部分流入城市的新生代農民工熱情的參與職業教育,提升這部人的技能水平和職業素質,提升他們的社會地位,讓他們落戶城市,肩負起城市建設的任務。
2、建立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建立職業資格準入制度,通過職業認證的方式,把新生代農民工轉化為城鎮化建設的技術工人階層。職業資格的認證,讓新生代農民工認識到自身的價值,讓新生代農民工感受到自身的社會地位通過職業教育,考取相應的職業資格,通過提升職業資格的技術含量,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技術水平。
3、建立課程與師資準入制度新生代農民工是一只涌入城市的強大隊伍,必須要將盡快的將他們進行轉化,轉化成城市的建設者。必須要開設實用性強的課程,從根本上提升他們的能力和素質,他們需要哪方面的技能,就開設哪方面的課程,確保他們快速提升自我。與此同時,要配備強大的師資隊伍,要符合城鎮化建設的需要,師資隊伍必須具備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建立課程與師資準入制度,誰開發的課程受歡迎就采納誰的課程,哪位教師受到的評價高,就讓誰參與。政府要嚴格執行準入制度,嚴格考核,嚴格把關,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質量。
4、建立企業宣傳與教育責任制度無論是什么樣的企業,什么樣的單位,只要存在新生代農名工,就要進行職業教育宣傳,引導參與職業教育。監管部門要定期了解企業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情況,企業要承擔起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責任,對沒有承擔起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宣傳的企業,要進行追責。通過這種制度的建立,確保每一個融入城市的新生代農民工身邊實時都有職業教育,時時都能夠參與職業教育。綜上所述,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問題,直接影響城鎮化建,我們要動用一切力量,讓他們轉變觀念,我們要讓這些新生代農民工積極參與到職業教育中來,讓他們快速提升生活品質,快速融入城市生活。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4
新時期,知識經濟不斷對人們提出新的挑戰和要求。人們只有不斷學習,增長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才能適應新的職業崗位的要求。探究構建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體系相對接,發展和完善與終身教育相融合的職業技術教育,已成為我們研究職業教育創新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
職業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目的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勞動者,側重于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終身教育是指人在人生各階段所接受的各種類型的教育的總合,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學校的和社會的,主張在每一個人需要的時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隨著社會的發展,終身教育和學習已經成為人們生存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方式,職業教育必須面向終身,與終身教育對接,在終身教育理念下發展職業教育,從而更好地為每個人在不同發展階段提供相應的支撐。
一、緊貼社會發展,職業技術院校辦學理念應積極向終身教育轉變
職業教育由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組成。學歷教育大部分集中在學生階段,非學歷教育則貫穿于工作后的各個階段,而且與個人的工作生活緊密相連。現代社會的非學歷教育已經不是學歷教育的輔助性、補充性教育,而是使社會成員能不斷跟上社會步伐,持續取得個人成就的十分重要的教育,它的作用并不低于學歷教育。隨著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產業和職業的迅速更替,從而結束了僅一張文憑便可以保證一生職業生涯穩定的傳統觀念。 因此不能把學歷教育視為一勞永逸的終結教育。因此,職業技術學院首先要轉變辦學理念,積極向終身教育轉變,處理好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關系。
(一)辦學方向由升學型向就業型轉變。職業技術院校應積極走集團化、多元化、聯合辦學之路,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技能精湛、素質全面的實用技能型人才。注重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積極為每一個在校學生建立職業規劃檔案,引導學生進行人生規劃和職業生涯規劃,讓他們明確近期、中期、長期人生奮斗目標和職業目標,進而制定出不同階段目標的實現過程和努力措施。圍繞著“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等事關教育發展的根本性問題,開展思想大交流、大討論,使學生了解當前國家和職場對職業教育的新政策和新要求,促使他們轉變觀念,把握趨勢,進而增強責任意識、危機意識、機遇意識、憂患意識、進取意識和創新意識,從而有效激發他們堅持終身學習。
(二)培養模式突出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職業技術教育要和終身教育相對接,在培養模式方面必須狠抓職業素養和技能的培養,強化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本,注重企業需求、訂單培養、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把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和育人的基本內涵,使其兩者能同頻共振、協調發展。職業技術院校可以采取優化文化課所占課程比例,增加專業技能課和增設拓展選修課的辦法調整課程設置,構建和形成職業導向性的課程體系。從而確保課程設置具有操作性、實用性和可持續性,即適當壓縮文化課的課程內容,增加實踐操作和職業技能的培養,使理論和實踐一體化,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能夠得到有效強化。
(三)課程體系注重行動導向和實踐教學。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課程體系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職業技術院校必須積極將以課堂為中心的知識性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轉變為以實踐為中心的行動導向性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努力讓實踐教學作為課程體系的牽引。大力構建以崗位需求為依據的實訓平臺,建立以校企合作與院校聯合培養為拓展的校外實踐平臺,打造科學、穩定、有效的實習實訓基地。構建以技能展示為牽動的交流平臺,努力為教學模式構建中的實踐教學提供條件和保障,讓課程體系充滿實踐、實戰的元素。
二、形成制度機制,建立和完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職業資格證書是在社會發展進步中逐步出現的,是勞動就業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職業資格證書也逐漸發展成為人們終身教育的重要表現形式。在西方國家,各種職業的從業者,無論其學歷高低,都要接受相應的職業訓練和考核,并取得經有關部門認可的職業資格證書,方可就業。在我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建設起步相對較晚,但是職業資格證書,已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企業的認可,擁有相關崗位職業資格證書,已普遍成為用人單位的招聘條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實行,對職業教育來說既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也是一個發展機遇。
(一)強化終身教育對職業證書制度的牽引作用。國家終身教育戰略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強調教育與職業、與工作、與勞動的關系,強調教育要符合職業的需求,強調學習和工作的相互影響和交替進行,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特別是職業培訓在促進就業、提高經濟效率和社會公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國家終身教育戰略促使了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形成和建立,并逐漸完善和發展。我國現有的職業技術院校是以學歷教育為主的,無論在實驗、實習基地建設方面,還是在專業師資與教學管理方面,都與職業資格證書培訓要求有一定的距離。這也為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職業技術教育在非學歷教育方面可以聚焦職業資格認證,積極發揮終身教育對職業證書的牽引作用。
(二)職業證書制度是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證書反映一個人所具有的某種技能、工作經驗和專業知識,能更準確、更直接反映了一個職業的實際工作標準和操作規范,反映了勞動者從事這種職業所需達到的或者實際已達到的能力水平。國家對職業資格證書共分為五等級:初級、中級、高級、二級和最高級。首先,我國職業資格和職業技能鑒定體系屬于國家證書制度體系。我國法律規定,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是國家證書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它通過國家法律、法令或者行政條規的形式,以政府的力量來推行,由政府認定和授權的機構來實施。其次,我國職業技能鑒定采用了國際上通行的第三方認證的現代認證規則。在我國,第三方認證是由獨立于供給方和需求方,就是由政府授權的、獨立的鑒定考核機構來對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做出認證。第三方認證不但完全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要求,而且與國際通行的規則相一致,為我國人力資源開發最終走向國際化,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創造了條件。再次,我國職業技能鑒定考試屬于標準參照的考試模式。標準參照考試是以某種既定的標準作為參照系進行解釋的考試。這種考試的成績具有絕對性和達標性功能,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三)探索職業技術學歷和職業資格證書相融的新路子。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相融是職業教育辦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有利于打破傳統的重學歷、輕技術的觀念,有利于有效提升勞動者的素質,并推動就業準入制度的進行,還有利于推進職業教育和終身教育的融合發展。一是雙證之間的融合是職業技術院校發展的需要。職業技術院校要跟上時代腳步,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走雙證融合的道路。既有利于院校和經濟社會的無縫連,又為學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競爭力。二是雙證融合是職業技術院校培養目標的現實需要。職業技術教育的根本任務和培養目標是直接為社會和經濟建設服務,培養具有較高素質和一定專業技能的勞動者,我們衡量職業技術教育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能否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是否有利于工作崗位的勝任及職業生涯的發展。職業技術院校必須遵循這樣的規律,必須以培養勞動者的素質和職業綜合能力為重點,才能更貼近經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實行雙證融合是一種科學可行的辦法。三是雙證融合是企業和學生的需要。我國對技術人員的需求呈逐年增長態勢,雙證融合提供了培養知識型技能人才的有效機制和平臺。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崗位技能的培養,考核通過后,拿到文憑的同時獲得與之相應等級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這樣就避免了學生畢業后在招聘過程中才明白職業資格證書的重要性 。
三、深化校企合作,實現學歷教育與終身教育、職后教育相結合。
職業技術院校一般在遠程教育、成人教育、終身教育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可以深化校企合作,積極為企業開展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崗位培訓、資格證書培訓等。既能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又能共同培養社會與市場需要的人才,是學校與企業(社會)雙贏的模式之一,為職業教育與職后終身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徑。
(一)職業技術院校要面向企業,合作共贏。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使教學與生產的結合,校企雙方互相支持、互相滲透、雙向介入、優勢互補、資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實現院校教育及企業管理現代化、促進生產力發展、加快企業自有人才的全面教育,使教育與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終身教育理念關注個體的生涯發展,力圖打破學習與工作之間的時間界限,讓學習成為個體終身連續的事情。現代大學尤其是對高職院校來講,其辦學思路更應進行適應性地調整,教育對象應不僅針對青年學生,還應面向社會公民尤其是行業、企業在崗在職員工,培養其適應社會技術領域發展趨勢的能力和技能,使其終身獲得發展的本領與機會。
(二)積極探索學歷教育和職后教育相結合教育模式。職業技術院校應積極探索學歷教育和職后培訓相結合的辦學模式,充分發揮學校優勢服務于社會,利用學校學習環境、教育資源和科研力量對企業員工開展培訓、進行產品研發、開展技術攻關等服務。可以依托企業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能深入生產第一線鍛煉實際工作能力和專業技能、增強職業素養提供理想場所,也為教師學習先進技術和實踐經驗、開發研究課題創造有利條件。基于終身教育理念的校企雙方相互“請進來,派出去”既培養一支結構合理的高素質“雙師型”隊伍,又為探尋提高企業員工整體素質提供一條最佳途徑,進而能在更大領域上為拓寬校企合作范疇開辟出一條嶄新路徑。
四、積極調整轉變,職業技術院校專業設置要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發展
職業技術院校專業結構要適應產業發展及時調整,要突破傳統的就業為導向的教育束縛,樹立終身教育理念 。這對提高畢業生就業率,推動高等教育更好地適應新時期產業結構變化的需要,更直接、更有效、更緊密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適應產業發展需要是院校專業調整的方向。產業、專業、就業,三者相互聯系,密不可分。樹立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觀念,轉變專業設置以學科為中心的觀念。及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合理布局,建立高校人才預報和預警機制,增強高效適應社會的能力,大力引導職業技術學院面向社會、市場辦學,找準定位和特色,調整專業結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拓展學生的職業技能,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積極做好人才需求的調查預測,提升校企合作層次,建立多元化的就業服務機制和高校評估制度,發揮用人單位的主導作用。
(二)強化宏觀統籌,促進院校專業結構調整的有效進行。充分發揮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的調控功能,在高校專業布局和設置上,既要嚴格控制新增專業的數量,又要對高校申請本地區支持和鼓勵的特色專業給予傾斜,對低層次的重復予以嚴格控制。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密切關注經濟、社會和市場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調整專業布局,優化專業結構。職業技術院校積極從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院校發展要求,辦學定位和辦學實際出發,制定科學合理的專業建設發展規劃和專業調整計劃,并分年度制定專業設置和專業調整計劃,扎實有效推進學校的專業調整工作。
(三)注重需求預測,加快專業設置預測系統的建設。院校要注重人才需求的預警機制建設,加大市場需求研究力度,加強對國內外和區域產業發展趨勢的把握,科學預測產業發展對人才需求變化的方向。依托國家專業設置預測系統,及時了解社會對人才培養、就業狀況信息資源、定期發布各專業人才培養規模、變化趨勢和供求變化等信息,加快轉變高校專業設置,為職業技術學院優化專業布局,和調整人才結構,提供信息服務和宏觀建設。院校充分利用國家的有關信息資源,密切跟蹤和準確把握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趨勢,廣泛聽取社會各界對學校專業設置的意見和建議,為高校前瞻性的調整專業結構、優化專業布局提供科學依據。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5
摘 要
中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中等教育大眾化的主要承擔者,在我國經濟和文明建設中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重要階段,各種矛盾都集結于社會公正性,然而實現社會公正性首先應體現在教育資源的公正性。改革開放 30 年,我國中等職業教育,雖然一直被喊口號,但卻一直處于沉默中;國家政策雖然從沒有忽略它的存在,卻也沒有給他應有的地位,自然就不可能發揮他應有的作用。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就像三等公民被歧視,即使它每年要承擔接近1/2 的中考畢業落榜生的培育工作。培養這樣一批綜合素質相對較低的學生按說是一件相對于其他任何一個教育環節更加困難的事,而且這批學生畢業后本應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生產制造業和服務業的中堅力量,但卻因為他們的學業被忽視,學歷被歧視,我們的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只能是社會主義建設中簡單且素質較低的勞動力。
18 世紀末,第一次產業革命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就開始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并通過對其功能和作用的研究給予理論支持進而對其發展模式進行研究。但由于我們國家上下 5000年“學而優則仕”的思想根深蒂固,人們普遍認為“把書本學好的人”才有資格成為國家“棟梁之才”。改革開放后,雖然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有突飛猛進的進展,但是我們國家卻只把高中和高等教育作為發展教育的重中之重。作為被高中階段教育分流的一支,我們無可否認,中等職業教育面對的是被我們的教育政策忽略的一群人。就像我們國家以往任何一個年代和時代一樣,我們的教育政策把這群人明確歸為一類,放任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或好或壞,甚至沒有多少研究是針對他們現狀、發展模式和生存狀態的研究。這種低素質低能量的長期積累已經成為我們國家與發達國家拉開差距的一個再也無法回避的因素,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動機。
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滯后問題是我們國家整個教育環節長期以來的發展詬病,當前不僅需要國家在整體策略方針上大力支持和引導,更需要結合各地區不同的經濟發展狀況和人文狀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對本區域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進行深入剖析的基礎上尋求該地區中等職業教育健康有序的成長之路。鑒于我國中等職業教育長期滯后于經濟發展需要的現狀,20xx 年秋季起,國家相繼出臺一系列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利好政策。
各地市也隨后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相繼出臺了具體實施方案。山東省屬于內陸地區,是我國的人口大省和農業大省同時享有孔孟之鄉的盛譽,自然受孔孟思想影響更甚于其他省份。所以山東省雖然已成為職業技術教育大省,但是由于長期的職業教育思想過于陳舊,職業教育模式過于單一,長期積累的勞動者素質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緊缺等問題已逐漸凸顯,職業教育作為現代經濟發展中的關鍵環節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我省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需要。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我省中等職業教育現狀及問題并試圖提出幾點建議。我省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由于小學、初中失敗被迫選擇中職教育,而且在接受中職教育過程中,中職學校多年形成的慵懶散風氣讓這些學生互相傳染、放大了自己先前的壞習慣,中等職業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體對中職生的管理雖有無奈但仍有失職之嫌(這主要因為中職生的學業與學校的收入無關)。另外有一組數據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我省初中畢業后選擇中職教育的學生和升入高中的學生人數相當(12 年的數據是:40.47 萬人和 58.18 萬人);我省每年走上社會的中職教育畢業生已經和大中專畢業生人數相當(12 年的數據是 38.05 萬人和 48.26 萬人)。如果我們仍然固守現有的中職教育模式,那么我們年復年積累的將是每年將近一半只能從事簡單操作、創新能力和發展都比較低的勞動力,而且這些勞動力絕大多數來自農村家庭,那么我們國家整體富強、國際競爭能力的提高、國內貧富差距的消除將要靠誰來實現呢?單純依靠我們不斷擴招的高等教育嗎?直接放棄這些初中階段學習失敗選擇上中職的學生,任其生長嗎?帶著這樣的問題,我開始收集相關的數據、資料和理論來證實我們的中等職業教育不僅沒有有效行使教育應“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中職教育質量已經嚴重阻礙我省經濟發展對人才整體素質提升的內在要求。
本文試圖從歷史的角度,以中等職業教育的'特定對象——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為研究主線,結合相關理論依據,在分析我省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找出影響我省中等職業教育長期發展緩慢的諸多因素,并從政府、教師、學校管理和學生自身四個方面入手深入剖析我省中等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境,繼而在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仍然從以上四個方面著手提出促進我省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 山東 問題與對策
ABSTRACT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mainbearer of secondary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bear an inescapable responsibility in building theeconomy and culture of our country. At present, China is in an important stage of socialtransition, various contradictions are assembled in social justice, but to achieve social justiceshould be reflected in the fairness of the first educational resources. 30 years of reform andopening up, China'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lthough has been shouting slogans, but ithas been in silence; although there is no national policy to ignore its existence, but did not givehis rightful place, naturally, impossible to play him should some effec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education as third-class citizens are discriminated against in the entire educational system, evenif it is close to half of the year to undertake graduate exam test students in development work.
Develop such a relatively low number of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tudents supposedly is a relativeto any other part of an education more difficult, but these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should be thesocialist modernization of production backbone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but because theyneglected their studies, education being discriminated against student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education and training we can only b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s simple and low quality of thelabor force.
18th century,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estern countries began to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o study its function and roleby giving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then study its development model. But because our country5000 years "excellent learning Shi" thinking deeply rooted,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e book tolearn the man" to be eligible to become the national "pillars of." After the reforms, althoughprogress in every aspect of education has leaps and bounds, but we only put the country in highschool and higher education as the most important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s a high schooleducation to be a diversion, we undeniably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faced by oureducation policy neglected group of people. Like one of our country's and the era ever, oureducation policies put these people clearly classified as a class, letting them learn and live betteror worse, not even a little research for their situ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survival studystates.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 such low quality low energy has become a factor in ourcountry can no longer be avoided widen the gap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which is the mainmotivation for this study.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lag is part of the whole education in ourcountry has long been criticized for development, not only the current needs of the country tosupport and guide the overall strategic direction, but also requires a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specific analysis of specific issues ,based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region carried outin-depth analysis on the growth path seeking a healthy and orderly secondary vocationaleducation in the region. In view of our long-term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lags behind the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status quo, since the fall of 20xx, the state has issued a seriesof favorable policies to develop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round the city also followed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have issued a detailed implementation plan.
Shandong Province belong to the inland areas, is China's most populated province and a majoragricultural province while enjoying the reputation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Confucius andMencius naturally affected by even more than other provinces. So although Shandong Provincehas become the provinc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but due to the long thought tooold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l over a single, long-term accumulation ofthe low quality of workers and skilled personnel shortages and other problems have beenincreasingly promin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en a keypart of the province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my secondary occupation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and the problems and tries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ur province of medium occupationschool students mostly due to primary school, junior high school failure forced choice of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also in the process of accepting secondary vocationaleducati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formed years lazy loose atmosphere so that thesestudents each other, amplifying their previous bad habits, medium occupation schools as themain body of education on Vocational Students' management although the helpless but there arestill duty (this is mainly because the school and School of vocational students income unrelated).
Another set of data we had to re-examine our province after graduating from junior high schoolchoice is quite number of stud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and senior highschool (12 years of data are: 404700 and 581800); every year in our province to take socialvocational education graduates and college graduates have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12 years ofdata is 380500 and 482600). If we still cling to the existing model of secondary vocationaleducation, then we year after year accumulation will be each year nearly half only engaged insimple oper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and development are relatively low labor, and these laborfrom the vast majority of rural households, so our country overall prosperity, improve the ability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e domestic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elimination would dependson who to achieve? We continue to rely solely on the higher education enrollment? Direct giveup these junior high school stage learning failur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choose, let itgrow? With such a question, I began to collect relevant data, information and theory to confirm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the effective exercise of our education should be"people-oriente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school has seriously hinder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province overall quality of talentpromotion of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attempts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 particular object of secondaryvocational education -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o study the main line, combinedwith relevant theory, identify the impac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rovince basedon the analysis of long-term career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e's status quo on secondaryeducation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a number of factors, and from the government, teachers,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four aspects in-depth analysis of secondary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provinc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main problems anddifficulties, and then learn from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n the basis of still from the above fouraspects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province.
Keywords :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hando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目 錄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國外研究現狀
1.2.2 國內研究現狀
1.3 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創新之處
第二章 中等職業教育研究的相關概念及理論基礎
2.1 中等職業教育研究的相關概念
2.1.1 職業與職業教育的概念
2.1.2 中等職業教育的內涵
2.2 中等職業教育研究的相關理論基礎
2.2.1 需求層次理論及其應用
2.2.2 選擇與機會成本論理論及其應用
2.2.3 產業發展理論及其應用
2.2.4 企業戰略管理理論及其應用
第三章 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歷史變遷
3.1 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路徑綜述
3.2 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產生輝煌的原因淺析
第四章 山東省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分析及問題探究
4.1 山東省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概況
4.2 山東省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分析
4.2.1 學生現狀分析
4.2.2 教師現狀分析
4.2.3 政策現狀分析
4.3 山東省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探究
4.3.1 政府方面的問題
4.3.2 教師方面的問題
4.3.3 學生管理方面的問題
4.3.4 學生方面的問題
4.4 山東省中等職教育發展的必要性、緊迫性和可行性
第五章 國內外中等職業教育先進辦學模式及啟示
5.1 國外中等職業教育先進辦學模式及啟示
5.2 國內中等職業教育先進辦學經驗及啟示
第六章 促進山東省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建議和展望
6.1 促進山東省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建議
6.1.1 關于政府需要改進對策及建議
6.1.2 關于教師需要改進對策及建議
6.1.3 關于學生管理需要改進對策及建議
6.1.4 關于學生自身需要改進對策及建議
6.2 我省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前景展望
結 語
參考文獻
致 謝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6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產出質量保障機制包括主體機制、目標機制、對象機制、評判機制、激勵機制、調控反饋機制。建議在宏觀層面上,國家制定高職教育質量的最低標準,建立高職教育質量認證制度;在中觀層面上,各地區實施高職教育質量工程,制訂高職教育產出質量標準細則,構筑具有區域特色的高職教育產出質量保證體系;在微觀層面上,高職院校要重視教育質量的產出性評價,進一步完善學校內部教育質量監控體系。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產出;質量保障機制
一、高等職業教育產出質量保障機制的構成
(一)主體機制
由于各國文化背景和社會制度不同,高等教育產出質量保障主體的組織形式也不完全相同。組織形式主要有:中央集權型,如由法國總統和議會任命通過的“國家評價委員會”;社會評估型,可以是純民間性的,如美國的“高等教育鑒定委員會”;多樣評估型,可介于官方和民間之間,如英國的“高等教育質量委員會”,雖非官方機構,但卻接受政府的經費資助。這些組織形式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它們在質量鑒定和質量管理上是完全獨立的。
我國高職教育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在政府宏觀管理下高等職業學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新體制。因此,高職教育產出質量保障主體應由政府監控、社會保障和高等職業學校自我保障三方面組成。
1.高等職業教育產出質量內部保障主體
高職教育產出質量內部保障主體應由校、院系、室3個層次的管理機構及人員組成。學校層由主管教學的副校長、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務處、實訓處、教學質量督導委員會、各種專家組等組成;院系(部)層由院(長)系(主任)、主管教學院(長)系(主任)、教學秘書組成;教研室及實驗室層由教研室及實驗室主任、副主任、學科負責人和課程負責人組成。三級保障主體以校級保障為主,逐級負責,分工協作。
2.高等職業教育產出質量外部保障主體
(1)政府監控主體
政府的主要職能體現為兩個方面:
一是加強對高職教育產出質量保障工作宏觀調控和管理。主要是通過立法規范保障行為、制定質量標準和辦學標準,指導、統籌、協調、檢查高職教育質量保障活動,建立質量保障信息網絡,推動高職教育產出質量保障研究和促進學術經驗交流等;政府在政策導向上加強引導與管理,勞動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應盡快健全“職業準入制度”、“職業資格制度”,這種政策的確立和就業制度的建立,對于克服社會各行業認為學歷高等于能力強、素質高的錯誤思想是一個重要的引導;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對高職教育教學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在高職教育辦學經費投入上應發揮主渠道作用,應把經費投入情況作為考核政府工作業績的一個重要指標,同時地方政府應有效地整合、配置相關資源(實訓基地、校企合作辦學、提供實習基地)。
二是運用行政權威自上而下地加強對高職院校工作的評價和監督,重點針對學校整體的辦學思想、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進行評價,包括新建高等職業學校的合格評價制度、教育產出質量鑒定制度等。
(2)社會保障主體
從一些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的經驗來看,社會力量的參與能及時將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及其他有關信息直接反饋給學校,使學校及時了解社會經濟部門和社會發展對高職人才培養提出的要求,保障高職教育產出質量沿著社會需要的方向發展。作為“政府宏觀管理、學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和高等職業學校都應當高度重視、支持高職教育產出質量的社會保障主體的發展,如社會中介機構、行業協會、社會學術團體組織等。
(二)目標機制
產出質量目標是學校產出質量應達到的標準,其建立是保證學校產出質量的前提。產出質量目標的設計是學校領導根據學校既定的質量方針建立的'分層次、能分解的產出質量標準和要求的過程,也是學校產出質量評價標準的制定和產出質量調控的起點,因此必須注重產出質量目標的設計質量。
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精神,可把高職教育產出質量保障機制的目標規定為“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業人才”。同時,將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創新能力、國際視野等納入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質量中。
(三)對象機制
高職教育產出質量保障機制以高職教育的“輸入——過程——產出”為保障對象,涉及教育、教學、服務各個系統。
1.教育輸入
教育輸入即產出條件,包括辦學方向、培養目標、師資隊伍質量和數量、生源質量、教學條件與管理制度等。
產出條件是學校實現預先設計的產出質量目標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產出過程能否順利運行的關鍵所在。產出條件主要包含下列因素:一是“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目前高等職業院校師資隊伍中,存在的問題是師資結構不合理和教師實踐能力不強。二是教材及教學參考資料。必須開發既傳授理論又培養能力的雙功能的、突出知識應用結構體系的高職教材。三是教學設備。教學設備的數量、先進程度、完好率及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關系到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及高等職業院校實踐教學的質量。四是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包括校內實驗、實習、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
2.教育過程
主要包括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評價、社會服務等。實現產出質量目標的教育過程由多個活動要素組成,它是產出質量目標向教學質量效果轉化的關鍵,共分為6個部分:一是專業設置與建設。專業設置與建設工作是學校教學活動的起點,要考慮社會對高職人才的需求,以及專業設置的可行性和前瞻性。二是教學計劃的制定與修訂。制定教學計劃應該以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以優化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為主導。三是教學大綱的編寫及更新。教學大綱的編寫應遵循社會發展對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的實際要求,及時將本專業領域內出現的新技術、新成果充實到教學大綱中,及時修正陳舊過時的內容。四是教與學的質量。只有樹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大力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才能較充分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為學生提供能產生創新思維的良好教育環境。五是教學管理質量。影響教學管理質量的因素有:管理人員的素質及管理手段的現代化水平,管理制度的完善、規范化水平及實施效果等。六是教學改革與創新。教學改革與創新關系到學校能否持續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持續向社會輸送高品質人才,同時也是學校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3.教育產出
主要包括學生在知識、能力、態度、個性、生理等方面的發展與變化。
(四)評判機制
高等職業院校產出質量保障將社會宏觀質量需要轉化成高職教育目標或者產出質量要求,并根據本校辦學特色和實際合理定位產出質量標準,制定符合實際的培養方案;以過程評價或形成性評價不斷監控教育質量,達到及時糾正偏差的目的;以總結性評價和成果評價為依托,達到產出保證的效果。要建立一整套評判標準,把教學質量保障對象分解,確立一個個子系統,通過用指標系統和概括性問題兩種形式來設計評價方案。具體要求為:評價內容的全面化;評價過程的連續性;評價制度的經常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五)激勵機制
《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已明確提出把畢業生就業率作為衡量職業院校辦學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標,職業院校要把就業導向的理念貫穿于課堂教學、技術訓練和能力培養的全過程。“技能人才培養機構就業導向評價指標體系”以產出評價作為核心指標,輔以教學評價和社會評價指標,通過對培養效果和工作業績的分析與評估,來衡量各類技能人才培養機構的辦學水平。同時,通過就業導向評價,可以在全社會樹立職業教育主動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的良好形象,并樹立典型,增強社會對高職教育的了解,提高社會認可度,對成績卓著的院校給予表揚、獎勵。
(六)調控反饋機制
按照高職教育產出質量保障的標準,運用可行的評價方法,對整個高職教育產出質量保障活動進行分析,從而作出價值判斷,對高職教育產出質量
保障活動進行調控反饋。它不僅要檢查產出質量保障目標是否符合我國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還要檢查產出質量保障主體是否全面,產出質量保障指標是否科學,產出質量保障的過程和方法是否周全、適當,所作結論是否有效等。
二、完善高職教育產出質量保障機制的建議
在我國高職教育產出質量監控與評價中,政府、社會、學校應該成為3個彼此相關又相對獨立的主體。其中,政府是引導,社會是評價依據,學校自我監控具有核心地位。構建新型的高職教育產出質量監控機制,就是要以新的多元化的高職教育質量觀為指導,針對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通過制定不同類型高職教育的國家基準,形成以獨立中介評估機構和行業(專業)質量認證為核心,國家、區域和高等職業學校有機結合的全方位、立體化評估監控網絡,確保高職教育大發展后質量不會大起大落。
首先,在宏觀層面上,國家應制定高等職業教育質量的最低標準,建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認證制度,有效監控高等職業教育的產出質量。雖然高職教育很難存在一個統一的國內標準,更難有一個統一的國際標準,但是對于同一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學校,國家應該制定一個最低的質量產出標準。這有利于國家和社會對學校進行監督和管理。對學校自身來說,同行之間有了參照系,有利于增強競爭意識,提高教育質量。同時,有利于推行高職教育質量認證制度,引導高職教育向國家標準看齊。
其次,在中觀層面上,各地區應實施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工程,制訂高等職業教育產出質量標準細則,提高意識,強化監控,構筑具有區域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產出質量保證體系。地區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發展高職教育的基本國情。在高職教育產出監控體系上,應把高職教育產出質量與監控體系的重心放在省一級。同時,也可以根據資源合理配置的原則,在自愿基礎上,以行業性的獨立中介性評估認證機構為主導,建立松散聯合的大區(如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高職教育質量產出監控體系,以增強高職教育產出質量監控對區域的適切性和針對性。在產出質量評估與監控體系構建過程中,區域高職教育產出質量監控體系是整個產出質量監控體系的核心和關鍵,它不僅負責制定高職教育產出質量國家基準的實施細則,而且要負責產出保障線 (國家高職教育產出質量控制最低基準)的落實,負責大量的高職教育質量認證和質量審計活動的實施。
第三,在微觀層面上,高校要重視教育質量的產出性評價,進一步完善學校內部教育質量監控體系。它包括兩方面:一是對教學過程進行評價和監控,二是對畢業生質量進行監控。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很多學校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育投入、大興土木和“筑巢引鳳”上。而有關部門在審查學校教育質量時過多地參照投入性指標,也給高等學校辦學方向以誤導。國內已有專家指出,“僅僅靠投入指標進行質量評價是一種誤導,最好是實行對過程和結果的測評。”實行產出性評價指標的好處就在于它表明質量不僅僅取決于資金投入,還取決于教育過程的良性操作,提醒高等職業學校從過程和結果上找出教育系統的薄弱環節,采取措施提高教育效率和質量。只有各個環節、各個因素自有質量并且相互配置合理,才能保證高職教育的總體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前新,盧紅學.高職教育教學質量構建機制與保障體系[J].職業技術教育,20xx,(1).
[2]王前新,王明倫.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質量評價標準的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xx,(13).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7
[摘要]藝術教育以其獨特的教育形式和豐富的教育內容,對高中學生的學習生活具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提升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審美能力、交際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最終實現綜合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藝術教育;高職教育;能力;心理
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通過普及藝術的基本知識,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和藝術鑒賞力,進而健全心理、完善人格。在當今社會,藝術素養已經成為現代社會復合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質之一,因而在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中,從學生的在校教育和長遠發展來看,藝術教育都具有其重要意義。
一、提升個人能力,實現個人價值
藝術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它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敏感和直覺,使學生對周圍事物具有更敏銳的觀察力。學生在不斷鑒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提高了對作品的分析能力,并把這種分析能力拓展應用到學習生活中去;藝術基礎教育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樣選擇,學生在眾多藝術學習中發現自己的獨特愛好并進行加強練習,進入社會后也可以作為個人特長進行展示。人性中有著被人認同和賞識的渴望,尤其是高職學生,這種渴望尤為強烈。學生在專業能力之外的個人特長,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個人特色的自豪感,進而認同自己的個人價值;形式多樣的藝術教育還能激發創新性思維,以其本身的自由創造性啟發學生對本專業知識技能的創造靈感。所以,藝術教育對中職學生審美能力、分析能力、創造能力的提升和個人價值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二、用藝術陶冶情操,用修養加強德育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過,藝術教育具有“輔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啟真、以美導善的作用。在日常教學中,將藝術教育以各種形式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學生在專心地藝術欣賞中培養了自己的耐性,陶冶了自己的情操。而且藝術來源于生活,藝術家用自己深厚的藝術技藝演繹了藝術作品,因而從藝術作品中可以折射出藝術家對生活的感悟和對社會的認識。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深入鑒賞藝術作品,進而從中感悟藝術家的情懷,吸收借鑒藝術家的處世哲學。優秀藝術作品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還能幫助學生認識世界,將生活在鋼筋水泥中的現代學生與大自然、生活聯系起來,激發他們對自然和生命的珍惜和熱愛,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當學生對自然和生命心生敬畏時,能更好地看待自己作為個人的渺小之處,因而對生命充滿感激,對與周圍同樣作為渺小個人的同學和教師擁有更大的包容和理解,加強了自身道德境界的提升。
三、健全學生心理,完善學生人格
高職學生往往受到來自個人、家長、學校和社會多方面的壓力,心理狀態不佳。而美術、舞蹈、音樂等形式多樣、輕松愉快的藝術教育,可以平衡高職院校對專業技能培養的過度重視,改善高職學生的焦躁情緒,消除各種外界影響和自身心理因素造成的緊張狀態,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高職教育的環境中。院校借藝術教育開展音樂會、文化節等活動,還能促進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提升對專業技能學習的'熱情。在對大量藝術作品的欣賞中,學生提高了感知力和審美能力,培養了豐富的想象力,能以更積極、樂觀的心態認識自己,心胸逐漸變得寬廣,從而形成健全的審美心理,并保持良好的學習心態和人生態度。藝術教育對高職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具有非凡的意義,它從多個方面培養了學生學習、生活的能力,對創新思維和道德教育、心理完善都起到了輔助建設的作用,是提升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教育途徑,并且對學生日后在社會中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長遠影響。重視藝術教育的重要作用,完善各高職院校對藝術教育的建設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張應杭.人生美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xx.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8
20世紀80年之后,西方各國政府舊式的管理模式引發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和信任危機,政府為了應對政府失靈開始了大規模的改革。受新自由主義“大市場小政府的”概念影響,此次改革旨在將其管理運作由缺乏彈性的官僚制行政,逐漸轉向應變化的、有彈性的、市場導向性的管理模式,以政府管理職能的市場化為導向,追求“3E”即經濟(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新公共管理的意義,不止于一種管理形態的改革,更在于使政府與公眾的關系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它的出現具有庫恩(ThomasKulm)在科學革命中提出的“典范”或“范式”意義,是政府管理科學的革命性變革。
新公共管理與以往的管理模式不同的是,它旨在改變原有效率低下的官僚制管理模式,試圖建立一種彈性、回憶性及學習的公共組織,重視發揮社會與市場的優勢,發展一種仿市場化的、具有競爭性的“政府引導,多方供給”模式,以低成本高收益的管理思想實現最大化產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由于社會大環境競爭愈發強烈,各國政府發起并開展了大規模的課程開發與建設來適應全球大環境下培養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要求,課程也逐漸成為各國教育政策的核心內容。而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與改革挑戰,尤其是在國家宏觀的政策層面上的缺失表現明顯,導致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績效情況不佳,無論是從學生的職業素養還是人文素養上來看都缺少核心競爭力并有待提高。從這一點上來看,新公共管理中的市場導向理論對于我國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啟示具有明顯的指向性優勢。
一、我國職業教育課程的地位分析
隨著職業教育在國家政策中地位的提高,職業教育課程也逐漸成為國家教育政策的核心內容。一方面,課程改革實際上是一項相當復雜的社會工程,不僅需要相當水平的資金投入,更需要全社會各種力量的積極參與,使之真正的影響教育實踐,發揮其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制度與課程課程屬于辯證的關系,推動教育制度的改革需要將兩者緊密結合,甚至需要逆向思維,用課程理論來思考教育制度的改革方針。因此,職業教育課程建設的復雜性,需要國家政策平臺的支持,集合職業教育課程研究的隊伍和人才,整合職業教育課程的開發力量,盡可能避免重復工作,提高效率產出。
課程在現代教育體系中還扮演著多種重要角色。首先,課程是衡量教育教學能否達到基本質量要求的規范標準。隨著教育活動的類型趨向多元化,社會中各類辦學機構的種類和數量也逐漸增多,從總體上保持教育教學的一致性需要課程的規范。其次,課程是教育機構之間聯結的橋梁。現代教育體系不是由社會各辦學機構的簡單機械化的疊加,而是眾多教育機構按照一定的紐帶關系聯結而成的一個整體性的教育系統,在這個龐大的系統中,課程作為核心力量聯結各個子系統之間的關系,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所謂的中高職的對接,如果沒有課程作為樞紐,那么中高職對接只是一個缺少教育本質的形式銜接。再次,課程作為媒介,幫助學生形成其知識體系與能力機構。
二、我國職業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分析
課程建設屬于低投入高產出的活動。而社會中一種普遍的觀點是課程建設仍然屬于中觀層面的問題。但事實上,課程不僅有屬于中觀層面的問題,也不乏微觀、宏觀方面的問題。
在實際教育活動中,我們更多地會從完整實踐的角度來分析教育困惑,而同時我們也會發現不同問題領域中大部分屬于內容的不同,而并不是層面即宏觀、中觀、微觀上的不同,也就是說,其實在對教育問題分類時是很難用這樣的維度來進行衡量。例如從職業教育課程建設的角度上看,其實是屬于比較宏觀的問題,然而當我們真正對課程建設進行深入研究時會發現其中的某些細節是屬于偏微觀方面的,比如教師力量作為課程改革的主力軍該如何發揮其作用等。
然而基于上述理論基礎,我國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仍在存在還未能得到妥善解決的問題。首先,我國目前職業教育課程還沒有形成專業且系統的教學標準體系。專業的教學標準體系使課程建設中最基礎的部分,更是評價國家課程建設水平的核心標準。沒有專業的教學標準體系的課程開發,是沒有根本依據的名義開發。其次,我國沒有形成對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的有效保障體系,一方面,政府沒有對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沒有形成專業、技術的研究團隊來進行開發研究,大多停留在經驗層面,難以開發出高水平的專業教學標準體系。再次,課程建設的重要性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大多教育活動往往單純地追求質量保障,而將課程建設與改革依附在其他活動中,導致課程在職業教育國家政策中的獨立地位嚴重缺失。
三、新公共管理理論對于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支撐及啟示
1.新公共管理視角下對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考
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政府應該作為掌舵者而非劃槳人,即提供政策的制定及監督管理職能,下放權力,讓各級部門參與到政策的運轉中;同時關注公共服務的結果與產出,重視實際結果而非程序,再不是單單提供服務的過程和規則,采取即時的專業管理,讓公共管理者管理并承擔責任,在此基礎上引入競爭機制,采用私人部門的管理風格和方法,降低成本,提高服務的效率及效能,用市場競爭取代官僚集權制度,強調優化資源配置,使公共財政的價值最大化。
在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中,首先,應該明確改革的目標。根據新公共管理理論所強調的關注產出問題,我們應該明確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提高職業院校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促進學生就業水平的提高,適應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也就是說,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應該以職業院校的就業問題相適應,以其課程體系的實際結果與產出,提高核心競爭力作為改革的導向,而非單純的對課程體系進行機械化的改革。比如說中高職銜接的問題,雖說已經是老生常談,但是目前仍然存在銜接失靈的問題,如果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只是單純的對課程內容進行整改而不考慮中高職的對接,那么這樣的改革無疑是流于形式的,并不具有實際意義。其次,在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中我們應該明確改革的原則。由于國家政策對教師的學術問題尤為重視,導致不僅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教師團隊將大部分精力放于學術研究,忽略了教師最基本的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在職業院校中也不乏這樣的情況出現。然而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中,教師作為主力軍自然應該承擔起其不可或缺的作用。新公共管理理論中的問責機制不僅強調結果與產出,更加強調公共管理者對實際結果責任制,這一管理模式可以通過強調教師對學生培養結果負責來體現在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中。也就是說,要將教師堅持其在教育活動中的主力作用不動搖為原則,堅持問責機制來調動教師作為課程改革主力軍的積極性。
2.新公共管理視角下對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
(1)政府層面:下放權力,增強管理靈活性
政府作為國家政策的主導,首先,要真正扮演好“掌舵人”的角色,在重視職業教育課程的基礎上,針對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政策的制定和監督發揮其作用,同時下放權力給各級教育機構的管理者,提高社會參與度,并實行問責制度,讓每一個管理者實時參與到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中去并為實際課程改革與培養結果負責。其次,政府應該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加大課程改革的經費投入,設置專項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研究的專項組,為課程改革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體系的支持。再次,政府應該加強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在此基礎上加大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的力度。教師作為課程設計開發與實施的主體,是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改革的主力軍,而政府作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應作為主導力量組織教師加強職業教育相關理論的學習,提高教師的教育能力,充分提高廣大教師的積極性,打造一支適應教育活動的系統化、專業化的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教師團隊。
(2)學校方面:以市場為導向,引入競爭機制,注重績效管理
首先,學校作為教育活動實施的主要場所,要明確職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以學生為中心,以職業能力為基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養具有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的人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展,社會市場對人才的要求與需求越來越大,然而我國目前職業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由于缺乏系統性的職業能力的訓練,而多數只是機械化的被灌輸技能知識,導致創新能力低下,缺少核心競爭力。結合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市場導向,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應該切實將學生作為“顧客”,一切課程發開發與實施以“顧客”需要為導向,不僅要注重職業素質的培養,還要加快開發人文素質課程的開發,加強課程知識的連貫性,使人文教育與職業教育相融合,提高學生的核心競爭能力。同時完善課程的運行機制,保障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校企合作是學校和企業達到雙贏模式的必然選擇,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與市場接軌,建立動態的課程設置體系,以培養出既擁有充足且實際的理論知識,又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人才為目的,要求提高學生與學校之間的競爭力,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在課堂設置中要以“知識、素質、能力”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指導思想,將課程內容與實踐相結合,從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提高畢業生的崗位技能。
其次,教師作為教育活動實施的主體,在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學校一方面應該注重雙師結構的教師培養,這不僅要求教師的實踐能力與學術水平,更應該明確“雙師”型教師首先要是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同時,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養,建立以職業院校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相結合的管理體制與運營機制。另一方面,重視培養教師的創新意識,打破原有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及刻板的教學內容,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起引領的帶頭作用,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為教師創造寬松的教學環境,鼓勵教師勇于創新與實踐。
再次,學校應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績效管理機制,注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過程和結果并重,以實踐為導向,工學結合地對課程教育形成合理的課程評價與教學評估,以職業能力為主線,考慮課程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先進性,完善課程評價的體系,強調績效與效率的重要性。同時,強調問責制,使教師對職業教育的結果負責,比如令工資、福利與之適合,調動教師參與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積極性,提高課程改革的水平。
綜上所述,新公共管理理論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具有指導性的作用,以市場為導向,引入競爭與問責機制,完善對課程體系改革的評價體系,以追求效率和效能是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要義。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且艱巨的社會性、系統性工程,無論是課程開發、設置還是實施的改革,都存在一定的困難性。只有明確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目的和方向,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全面、終身發展的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丁金昌.實踐導向的高職教育課程改革與創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xx(1).
[2]范雪蕾,錢坤.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存在問題及對策[J].職業與教育,20xx(17).
[3]王璐,曹云亮.新公共管理運動對美國公立高等教育的影響[J].高教探索,20xx(2).
[4]張振偉,葉雅雅.基于職業素養視角的高職教育課程改革探究[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xx(1).
[5]沙曉艷,崔永紅.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再思考[J].教改花地,20xx,(14).
[6]齊紅陽,周樂瑞,徐涵.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研究的回顧與思考[J].職教論壇,20xx(30).
[7]李琳琳,盧乃桂,黎萬紅.新公共管理理念對中國高等教育政策及學術工作的影響[J].高等教育研究,20xx(33).
[8]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地位的理性思考—基于宏觀政策的視角[J].教育研究,20xx(10).
[9]譚澤晶.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職業教育[J].職教論壇,20xx(19).
[10]姜勇.新公共管理主義下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與挑戰[J].高教探索,20xx(1).
(編輯/穆楊)
來源:活力 20xx年8期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9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舞蹈教育在中職院校中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但是,在中職院校的推廣過程中,往往只注重技術技巧和基本功的培養,而沒有過多的對舞蹈作品的表現力進行加強,忽視了舞蹈表現力的培養。中職學生在進人學校之前,大多數沒有舞蹈學習的經歷,其對舞蹈作品的理解能力相對科班舞蹈生來說比較薄弱,以至于中職學生對舞蹈作品的認知和表現力不夠,使舞蹈的表達只有形,沒有神。
一、什么是舞蹈表現力
舞蹈是藝術的一個門類,它之所以成為藝術,是因為它具備精神內涵和藝術感染力。通過演員的肢體動作把這種精神內涵和藝術感染力傳達出來,來表現深刻的思想、細膩的情感、鮮明的人物性格,并傳達給觀眾強烈的感染力,這就是舞蹈的表現力。舞蹈表現力包括肢體表現力和情感表現力,在對舞蹈作品的表演過程中要用形體和內心雙重語言去表現,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二、培養中職學生舞蹈表現力的意義
中職學生是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現在政府部門大力提倡職業教育。中職學生處在教育的黃金時期,學生在這一時期的接受能力比較快,因此,在中職院校進行舞蹈教育對于加強中職學生綜合素質來說至關重要,進行舞蹈表現力的培養也就必不可少。
(一)符合我國現在推行的職業教育
我國的職業教育是人們一直備受關注的熱門話題,它主要包括專業技術技能的培養以及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學習。許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著比較全面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在藝術修養方面。現在,對中職學生進行舞蹈教育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且順應了時代教育的發展趨勢。同時,舞蹈學科跟其他學科比較,有著很大的優勢,它被越來越多的學生所接受,成為中職學生喜愛的一種娛樂方式,在增強體質的同時又可以提高藝術水平,德藝雙馨。近年來,職業教育已經得到教育部門的髙度重視,并且得到了大力的推廣,舞蹈教學越來越多地融人中職院校的課程中,特別是中職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以及鐵路運輸、民航服務等專業,這也體現了我國新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同國際化接軌。
(二)可以完善舞蹈教學體系
大家都知道很多中職學生沒有學習舞蹈的.經歷,只是他們在上幼兒園的時候接觸過舞蹈學習,或者有小部分學生在校外參加過舞蹈興趣培訓班,如今校外培訓班的舞蹈作為他們的一種興趣愛好來學習,老師往往只是對學生進行舞蹈基本功(柔韌性、技術技巧、體能)的訓練,沒有過多的對舞蹈的表現力進行培訓,如果說有也只是加強肢體的表現力,單純的對舞蹈動作進行統一和規范,更多的是要求學生舞蹈動作的整與齊。舞蹈的表現力還包括情感上的表現,教師教學中往往很容易忽視情感的表達。就拿舞蹈《好日子》來說,學生學習此舞蹈只知道要高興,臉上要笑起來,老師也是這樣教,學生也就按此做,殊不知舞蹈作品背后的內容,究竟因何高興,怎樣去表達。隨著舞蹈課程在中職院校的開設,它作為一門學科應該擺脫這種現狀,教師在訓練學生基本功的同時還要大力培養學生的舞蹈表現力。培養中職學生的舞蹈表現力可以使學生更加深人地探尋出舞蹈的根源,對學習舞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高教學成果。也可以解決舞蹈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骨骼”與“靈魂”合二為一,完善舞蹈教學體系,解決舞蹈單一教學問題。
(三)使學生加強對舞蹈角色的認識和對舞蹈作品的理解
我們所見的每一部舞蹈作品,尤其是一些經典的舞蹈作品,都是特定的時代和歷史的反映,也可以這樣說,每一部舞蹈作品都代表它的時代特征。每一部作品都蘊藏作者的創作意圖,都是作者內心體驗的外化表現,作者想表達的內容也融人作品當中。我們唯有對作品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才能更好地體會到作者創作時的情思、感悟和想表達的內容。但是,中職學生正處于身體和智力的發展時期,在各個方面都不成熟,領悟理解能力欠缺。這樣一來,在中職院校中進行舞蹈表現力的培訓可以彌補中職學生領悟能力差的不足,加速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力。而且,進行舞蹈表現力的訓練可以加深學生對角色的認識。舞蹈作品一般表現的都是事物或人物,人物角色也是舞蹈表現中較難表演的,學生進行舞蹈表現力學習就可以了解到關于人物的某些生活習性和性格特點,就可以從這些出發去感受角色氛圍,加快學生對角色的認識以及生活的體驗,從而更好地對舞蹈作品進行表現。
(四)可以增強學生審美能力,提高鑒賞水平
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在于你是否有一雙會發現美的眼睛。每個人都會感知美,但每個人感知美和發現美的程度有所差別。中職學生年齡較小,絕大多數沒有社會閱歷,在他們的內心世界中大多是美的一面,但是對美的認識卻是低層面的,怎樣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發現美的能力呢?通過舞蹈表現力的培養可以使學生以美的姿態和狀態去展現,教師也可以用寓教于樂的方式,使學生追求美好的事物,憎厭假、惡、丑的行徑,深層面地去發現美。也通過舞蹈作品所表現的具體形象、環境,來認識繽紛的世界,認識真、善、美,從而增強學生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積極地去追求美。在以往的教學中,老師往往以傳統的教育觀念要求孩子“乖”“聽話”“靜”,以固定的方式來教學生認識世界和事物。因此,學生總是被動地來接受世界,鑒賞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加強舞蹈表現力的培養會使學生以主動的、樂觀的心態去認識世界,對事物的鑒賞水平自然也會大大提高。
(五)可以讓學生抒發情感,適應新環境
舞蹈,它有著神秘的魅力,它會使人不自覺地被吸弓丨。有時它可以帶人們進人癲狂的世界,有時又可以將人們帶入安靜唯美的世界。中職學生都有開心和不開心的時候,對中職學生進行舞蹈表現力的培養可以使學生根據自身情緒進行發泄。開心的時候學生可以通過舞蹈來表現內心的喜悅。例如,舞蹈《豐收季節》主要講述的就是葡萄豐收、開心喜悅的場景。中職學生在進行舞蹈表演時必然懷著愉悅的心情去詮釋,所表現的狀態自然也是開心的。不開心的時候,學生可以依托舞蹈來表現自己的狀態,以此作為發泄,平復心情。人類一生會經歷不同的社會環境,有的環境簡單有序,有的環境復雜臟亂。舞蹈作品是特定事物、特定場合、特定時代、特定環境的反映。中職學生培養舞蹈表現力可以借助舞蹈作品所展現的不同場景、不同意境、不同思想來接觸和了解不同的社會層面、各種人物、多變環境,為以后適應新環境做準備。
三、怎樣培養中職學生的舞蹈表現力
(一)引起學校重視,增加專業師資力量
培養中職學生舞蹈表現力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開設舞蹈課程,而開設舞蹈課程必須引起學校的重視,增加學校師資力量。因此,對教師的聘請也要有所要求。首先,引進擁有豐富專業知識的教師,這是勝任教學工作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舞蹈知識面的直接因素。例如,教師在教授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時,要了解各個民族的文化特征和風俗習慣,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然后根據學生自身條件把知識活化,因材施教,科學地把知識講授給學生。其次,舞蹈教師自身應具備精深的專業能力。教師是學生學習最基本的榜樣,舞蹈教師只有具有精深的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才能教授給學生標準、規范的舞蹈動作。只有擁有良好的教師團隊,才能使學生舞蹈表現力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下生成。
(二)對學生進行舞蹈興趣培養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培養舞蹈表現力,對于學生學習舞蹈的興趣是很關鍵的,因為興趣可以使學生更快地融入舞蹈氛圍中。通過對學生舞蹈興趣的培養,加上舞蹈自身娛人娛己的功能,讓學生對舞蹈的印象發生改變,變被動為主動,這樣就可使學生更好地對舞蹈表現力進行發揮。
(三)加強學生基本能力和身體素質培養,提高肢體表現力
良好的舞蹈表現力是建立在規范準確的舞蹈動作之上的,因此,表演者的基本能力和身體素質是肢體表現力的根基。學生的基本能力和身體素質包括扎實的舞蹈基礎、高度協調的舞蹈動作以及優美的身體線條。舞蹈基礎上要對學生的基本功、技術技巧進行規范,科學地訓練,以達到動作標準、方位明確和收放自如;動作的協調就需要平時對學生多進行舞蹈作品組合的加強,由量變到質變,以此提高舞感;優美的線條則是在訓練過程中注意訓練的規范,養成良好的訓練習慣。
(四)加深學生對舞蹈作品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提高情感表現力
舞蹈表現力包括肢體表達和情感表達。因此,良好的舞蹈表現力除肢體上的表現外就是要加強對舞蹈的情感表現。情感表現可以通過加深對舞蹈作品理解來進行培養。加深舞蹈作品的理解,要求教師在舞蹈學習前和學習期間不斷對學生進行舞蹈作品的講述,說出舞蹈本身想要表現的意境,并引導學生抓住舞蹈的風格、中心思想以及文化氛圍,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表現,以此來提高情感表現力。舞蹈演員的藝術創造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想象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啟發、激勵學生大膽地幻想。
(五)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藝術修養
學習舞蹈還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廣博的知識面。這樣,才能用頭腦和感情去發掘隱藏在作品背后的內容,才能領悟到其含義,探求到藝術的真諦。深厚的文化素養是造就一個人敏銳洞察力的必要條件,也必然會反映出他的出身、教養、氣質和藝術傾向。簡而言之,即形成藝術家的個性的各種才能與品質。中國文化有著豐富的傳統、濃郁深厚的底蘊,它們是藝術發展的根基,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注重對學生這一方面的培養,在教學中隨時關注學生課外知識的積累與自身涵養的提升。藝術與舞蹈之間也是息息相通、互相促進的。表現舞蹈需要廣博的文化知識、藝術涵養和生活經驗積累,只有綜合素質提高了,才能更加出色地表現舞蹈。這樣一來,就需要學生學習更多方面的藝術知識,例如美術、音樂、戲劇、電影、文學、詩歌等,拓寬藝術接觸面,從而使學生提高藝術修養,增強課外知識。
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學生是國家的棟梁。梁啟超曾在《少年中國說》中寫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可見,學生對祖國的未來至關重要。提高中職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藝術涵養已經成為少年強的重要一環,而培養中職學生舞蹈表現力為提高中職學生綜合素質起了重要作用。它順應了時代教育潮流,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加強了學生的理解力,為適應新環境做鋪墊等眾多好處。另外,怎樣培養中職學生的舞蹈表現力必然會引起舞蹈教育者的關注,它也將會給中職學生帶來更加全面、更加寬廣的藝術素養,譜寫華美的人生篇章。
參考文獻:
[1]劉陽.淺談高校舞蹈教學中學生舞蹈表現力的培養[J].青年文學家,20xx(5).
[2]龍朝輝.淺談舞蹈教學中影響舞蹈表現力的因素及培養[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xx(2).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10
20xx 年7 月,內蒙古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汽車維修專業被人社部批準為新增全國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試點專業,也是內蒙古唯一入選此次汽車維修專業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的試點院校。20xx 年9 月,在汽車維修專業20xx 級新生中選取了兩個班開始實施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20xx 級秋季新增兩個班級實施一體化教學,取得顯著效果;20xx 級秋季再增兩個班級進行一體化教學改革。
1 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實踐
1.1 課程改革的具體做法
傳統的教學課程分為理論課、專業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和專業實操課。實行一體化教學,首先要改變課程設置,依據人社部于20xx 年頒發了汽車維修專業一體化課程標準,主要是把專業理論課和專業實操課進行融合。融合后的一體化課程可稱之為汽修專業能力課,課程標準的制定,方便了我們的教學改革。根據我們在調研中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在此基礎上增設了《汽車維修接待》,讓學生在校期間了解汽車維修接待的程序,學習與客戶溝通的禮儀,掌握汽車維修人員的職業道德。我們組織教師在現有汽修專業一體化教材基礎上,與汽車維修企業技術人員共同開發了《一體化課程教學資源庫》,資源庫的使用,使任課教師之間實現了資源共享,也方便了學生自主學習,有利地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1.2 重視師資隊伍建設
(1)送出去
組織專業教師學習一體化教學的內涵,明確一體化教學的操作方法。幾年以來已有多人多次參加各類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培訓及教學能力培訓: 行動導向教學實務操作培訓、杭州技師學院一體化教學能力培訓、北京工業技師學院一體化骨干師資培訓、廣東省技工院校一體化培訓講座等。
(2)請進來
請專家來校指導,在趙志群、張治忠、朱軍等名家的指導下,推行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改革,以任務驅動、項目引領、合作學習來組織課堂教學,注重感知和操作,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
(3)加強校內培訓
組織教師相互學習,理論教師向實習教師學習實際操作技能,實習教師學習理論教師的和課堂教學組織方法;對一體化教師進行集訓,分組分模塊進行實操及教學方法培訓。
(4)寒暑假走進企業
鼓勵專業教師寒暑假參加企業生產實踐活動,提高教師技能操作水平;加強專業教師參加汽車最新技術的相關培訓,以掌握當今世界汽車發展的最新技術、工藝及最新汽修設備。包括國家級頂崗實踐培訓,新技術專項培訓、本地4S店頂崗實踐等。
(5)與技術人員充分交流
與相關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合作,共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內容開發與教學實施;積極吸收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到學校擔任專業課教師或實習指導教師,把企業的工作情景盡量還原到教學中來;通過座談會、教學研討會、觀摩課等有效方式,加強校外兼職教師與校內專任教師的學習和交流,促進優秀教學成果的推廣應用。
1.3 工作站資源配置
(1)工作站具備的功能:理論教學、實訓操作、資料查閱、小組協作、成果展示等。
(2)配置原則:學習環境與工作環境相結合、學習任務與工作任務相結合、學習資源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開發相結合。
(3)建設一體化教學場地。開展一體化教學,就要改造教學場地,根據一體化教學模塊劃分教學區。汽車維修專業一體化教學場地分區配置:講課區、討論區、實操區、工具區、資料區、展示區等。在每個教學區要配備所需要的實習設備和教學設施,如:講課區配備桌凳、多媒體設備;討論區配備資料柜、計算機、網絡;實操區配置相應模塊的設備等。
1.4 重視校企合作
一體化教學,除了要教會學生必要的專業知識技能外,還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和服務精神。要實現這一目標,除了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加以培養,密切的校企合作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盡最大可能把設備和技術引進來,這樣才能把所學的知識技能進行強化,更接近于企業。另一方面安排學生去企業頂崗實習,通過真正的實景工作,熏陶出學生的職業道德和服務精神。
1.5 考核與評價
一體化課程教學特色是全面實行理實教學一體化、教學內容源于企業真實任務、教學模式遵循企業真實情境、強化學生基本功訓練、突出實踐操作能力、訓練學生適應社會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等,傳統的考核和評價方式已經不再適用這種先進的教學方法。改革以來采用的考核與評價方式具有以下特點:
(1)多元評價主體: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
(2)多種評價方式:筆試、實操、口試等;
(3)過程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過程考核(工作頁、出勤、平時表現等)、終結性考核(統一理論考試、實操考試等)。
2 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成效
2.1 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綜合職業能力
由于一體化教學過程較多地采用項目教學、案例引導、任務課題、小組合作、課堂評價等方法,使學生自主學習成為教學課堂的一道特色風景線,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學課堂上學生被動學習或厭學現象,大幅度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習效果。學習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便于學生自主學習掌握知識和技能。通過一體化學習過程,學生學會了獨立編制工作計劃,提高了綜合職業能力。
2.2 提高了教師的一體化課程教學能力
在編制教學文件過程中提高了教師的能力。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是一體化課程開發的關鍵因素,從企業調研、典型工作任務確定、學習領域轉化、學習情境描述,到課程設計及學習材料的編寫,每一個環節都體現著教師的開發能力,課程開發過程鞭策了教師能力的提高。教師的開發能力在開發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一體化教學專業技能。
2.3 一體化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體化教學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以行動為導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足的場地、設備和資料、便捷豐富的信息獲取方式、校企合作為一體化教學提供資源保障。經過系統的一體化課程教學,學生參與度高了,而且學生能夠自主學習、規范操作,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2.4 一體化工作站初具規模
經過兩年多的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實踐積累,汽車維修專業一體化工作站已經初具規模。各個一體化工作站配備多媒體、計算機、互聯網及維修手冊等資料。在一體化工作站,實訓過程采用企業車間的7 S管理方式、環境渲染、任務引領,使學生如身臨企業實境。并采取模擬與仿真的設備或采用企業資助設備來輔助一體化教學。總之,經過一個過程的努力逐步做到教室與車間、學生與工人、教師與師傅、作業與產品、教學與生產的有機結合。
2.5 帶動相關專業改革,為其它專業提供教學觀摩
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在實施改革獲得成效的同時,也在全院積極普及一體化教學理念,推廣一體化教學方法。校內培訓、改革交流會,一體化教師的公開課,對一體化教學的推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轉變了教師的傳統觀念,讓教師明確了自己的工作目標,使教師提高了對自己的要求。同時,改革以來多次為其他同類院校提供教學觀摩和教學研討交流等。
3 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經驗與體會
3.1 一體化課程教學的關鍵,是教師
沒有一流的師資,就不可能建設一流的課程,也很難培養出一流的技工。即使有一流的課程,如果沒有一流的師資,也不可能培養出一流的技工。所以,要制定合理的一體化教師選拔制度。要制定合理的方式組織一體化教師靜下心來弄清一體化課程改革的內涵,對一體化課程改革的認識要精益求精;要組織一體化教師參與一體化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操作技能等內容的培訓;要定期組織教師到企業進行職業崗位的調研和培訓,要定時間、定任務、定要求、定考核,鞭策教師真正在課程教學中融合校企的元素內容;一體化教師工作非常量大,要制定相應激勵機制來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
3.2 一體化課程教學的難點,是學生
一體化教學老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但是此層次的學生基礎差,不喜歡學習,另外,學生的身上也有很多自身的毛病,對于教學的組織,和上課的'紀律把控,要費很多精力才能保證任務的實施。這就要求我們要擅長發掘學生的優點和特長,比如說,學生不喜歡學理論但是動手能力強,調皮但是心理素質好等,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課程設計及教學活動的組織。此外,教師要多幫助學生了解本行業,本專業的就業前景,使學生對自身以后的工作有一個較清晰的認識,也使學生初步在內心建立自己的人生規劃。
3.3 一體化課程教學的重點,是評價
一體化課堂評價要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確定評價手段。如何將評價環節制定得更加科學、更加合理,如何讓學生的評價更加公平、更加客觀,是需要在長期的教學改革實踐中不斷地去摸索和努力的。要因地制宜選擇評價手段和量化標準。評價方式應以激勵學生為主,特別要強調的是評價一定要體現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學生參評、教師點評等要素。通過評價方式的轉變,激勵更多學生進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體化教學的實踐與探索,為學院教學改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學院將更加求真務實,精益求精,將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堅定不移的實施下去,將進一步結語經驗,邊實施、邊改進,不斷充實、不斷完善,發揮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的積極作用,促進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培養出更多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德才兼備的技能人才。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11
一、計算機職業教育主要問題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所占比例越來越多,作為高等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職業教育最近幾年發展迅速,院校和招生規模甚至能夠與普通本科教育平分江山。職業教育的奠基人黃炎培曾經對職業教育提出了一個比較完備的概念,即“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個性,獲得生活的供給和樂趣,同時盡其對群之義務。其目的:一為謀個性之發展;二為個人謀生之準備;三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四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根據以上定義,現代職業教育的目的可以理解為:培養具有一定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滿足社會崗位需求的大專畢業生。
隨著社會信息化在縱橫方向加深發展,各個層次的計算機人才缺口很大,然而高等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培養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存在就業難的問題,出現了相對過剩的局面。這一自相矛盾的現象說明,面向社會崗位培養學生的計算機職業教育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一些職業學院不具備舉辦計算機技術教育的軟硬件,在教學設備、師資等方面滿足不了教學需要,為了趕時髦盲目上了計算機技術專業;
第二,缺乏職業教育特色,在專業規劃、教學計劃、教材、教學方法上照搬本科教育方式,而學生在基礎知識和培養年限上與本科有著本質的差別,從根本上導致培養的失敗;
第三,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在專升本、就業和研究型人才的培養上沒有明確定位;第四,計算機技術發展快,如果培養的學生不具備知識更新能力,則 很難跟上崗位技術發展的要求;第五,社會崗位對職業素養要求很高,而這正是職業教育所缺乏的。
二、案例教學和校企合作培養中的問題
案例教學或者面向工作過程教學或者工作導向教學,相對于傳統的理論——習題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進步,這種重視實踐過程的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計算機職業教育中學生厭學、課程枯燥等問題,但是在解決社會需求技能與學校培養知識不一致的問題上,還是治標不治本。
第一,缺乏真正的案例做指導。職業學院的教師很少有企業一線實踐經驗,計算機職業教育要想達到所培養學生與社會崗位接軌的目的,所采用的案例必須跟社會企業一致,而既有經驗又有學歷的計算機教師是非常稀少的,因此目前的“案例”教學模式,大多數是將原來的習題提到課堂開始講。
第二,企業項目無法進入課堂。除了專業教師缺乏社會工作經驗外,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有:一是企業出于保密原則,項目一般會涉及客戶或者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不愿意泄露出去;二是項目比較巨大,企業一般有固定的開發平臺,而這個開發平臺是企業經過很長時間累積起來的,是企業得以發展生存的根本,更不可能拿出來共享;三是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企業沒有得到實際的好處,企業缺乏合作的動力。
第三,班級內學生數目太多。由于擴招等原因,近年來在上課組織等方面一直采用大班的授課方式,一個班級通常是幾百人,在這種情況下實行案例教學,只能是一種空想,實踐證明,在上機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輔導的學生數量最多是30人。
第四,教學內容不能及時更新。教學過程中往往要使用某種軟件,而軟件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在課堂教學中,這些軟件很難與企業中所使用的軟件保持一致,阻礙了案例教學的進行。
因此,在計算機職業教育中,推行案例教學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問題,而不能解決徹底解決教學與社會崗位需求脫節的問題。那么,校企合作是否就能夠解決該問題呢?
首先,企業規模特征決定校企合作難以規模化。無論軟件開發設計企業、建筑設計企業,還是廣告設計企業,規模一般都不大,規模大的企業有大量的研究生、本科生等著實習,而小規模的企業,設計人員一般在十人以下,很難大批量的接收。校企合作需要學校主動聯系,與企業之間維持關系需要人力、時間、物力都很巨大,合作規模較少的情況下,很難維持合作關系,這是計算機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校企合作未必能夠解決計算機職業教育中職業素養教育問題。計算機行業主要依靠個人到企業實習的學生,由于缺乏真正管理機制約束,對自己要求不是很嚴格,這樣不僅不能使學生的職業素養得到鍛煉,甚至可能由于學校和企業管理都不到位,造成學生更加懶散的局面。
校企合作能夠使學生獲得一定動手實踐能力,也是我國參照發達國家職業教育而提出的'。歐美與我國高職教育相當的教育模式中,企業在教育過程所作的工作比較多,企業為培養學生付出的也比較多,這部分補貼由政府提供,并且政府給予在教育過程中付出的企業以更多的優惠政策,而我國政府雖然也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企業補貼,但是受國情限制,這種補貼還是有限的。以上種種原因導致校企合作難以落實到實處,即使開展一些校企合作,其具體內容也很難推動計算機職業教育的發展。
總而言之,當前我國的計算機職業教育,無論是改變教學模式,還是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計算機職業教育的發展,但是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教育中所遇到的問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教育中所遇到的問題,必須在教育體制上進行創新。
三、解決辦法:體制創新
在教育過程中進行體制創新,首先我們應該明確體制所包括的內容。有的人認為體制是指一種組織的制度,也有人認為體制不僅包括組織制度,同時還包括對組織中資源的配置,即組織中要素之間的關系。在這里計算機職業教育體制的改革,不僅是包括對學生管理方式的改革,還應該包括對教師、學生考核方法的一次改革。這里提到的體制改革,是參照社會企業管理模式,將職業教育管理“虛擬企業化”,讓學生在學校中就能夠體驗到社會競爭的激烈,從而在競爭中培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體制創新的具體內容包括:教師考核管理方式創新;教師授課方式創新;學生管理考核方式創新。
“虛擬企業化”的管理模式,是在計算機職業教育引進企業管理方法,使學生不再享受“計劃經濟”體制下教育,而是轉變到“市場經濟”體制下進行教育,讓“看不見的手”發揮有效作用。學生在接受實踐的過程中,職業素質得到培養和鍛煉,達到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與社會直接接軌的目的。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12
一、建立網絡資源,表現中職學習的知識集中性
中職教學與其他教學有較大區別,他們在知識層面和應用力度方面都不同。因為中職教育是對工作技能的專門教學,其針對性強,對應用和實踐能力要求高,是非常單一化的、集中化的、有力度的教學。這就意味著中職學生要集中自己的所有力量去學習與自己專業相關的東西,要了解全面。而職業教育教學信息化的一大體現就是建立職業的信息庫,學生能夠從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這個信息庫需要由專人負責,及時對職業信息做更新。而傳統的信息收集方法不具有更新快、儲量大這一特點。建立信息化的教學,學生能從固定的網站中發現自己需要的東西,能讓自己一直走在職業教育的前端,保證自己所學的先進行和實用性。
二、信息普遍化教學,教學信息化使受教者和社會多維接觸
信息化教學要求學生能夠及時了解社會上的信息,無論是自己職業的相關信息還是社會新聞。因為人處在社會中,和社會上的各個角色相互接觸,這樣就一定要有社會意識和融入社會的能力。信息化的社會就要求每個人都呈現出一種發射信息和接受信息的狀態,要和社會進行多維、多角度的接觸。信息化的教學能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社會動態,讓他們即使身在學校,也同樣能關注到更多的社會新聞和消息。如今的職業教學已經不像傳統的教學那樣,將學生圈在一個學校里面單純地學習知識。職業教學應當具有一個更加開放、更加有互動性的模式。這樣不僅能夠同本校的學生和老師進行交流,還能同其他學校,甚至是同行之間相互溝通。這樣可以及時更新自己的思想,完善自己的行業技能,提前進入職業狀態。有了這樣一個信息化建設的平臺,小到能夠提高學生自己的職業水平,大到可以促進整個社會該行業的發展。使得各行各業都和信息技術掛鉤,推進其更好、更快地發展。
三、職業信息相互溝通,教學信息化使得受教者有更多的獲取信息途徑
閉門造車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行不通的`,職業教育的教育特點也要求教學必須信息化和公開化。因為受教者在接受職業教育之后,會直接走向社會,如果沒有一個大的信息交流的平臺,他們只是憑借自己在學校內學到的知識很難適應這個復雜的社會,甚至學到的相關的職業知識也只會是落后而無實際應用價值的知識。教學的信息化給學生樹立了一個信息化的意識,讓他們知道學習是永無止境的。即使走出校門,也可以從網絡等各處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真正實踐“學無止境”這句話。
四、職業教學的信息化建設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職業水平
職業教育雖然能夠提高成人的工作水平,但是在此期間卻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這也是很多人不想去或是不敢去進行職業培訓的原因之一。面對這樣的窘境,職業教育教學信息化建設打破了這一僵局。信息化即教學的虛擬化,也就是說學生能夠在自己家,用一臺電腦和網絡就可以進行職業培訓。這樣不僅放寬了學習的時間、地點,還能夠讓學生進行自由的、自主化的學習。而且因為目前職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并不是所有的職業教育都能夠涵蓋,或者是一個工作崗位需要好幾種職業的能力。這樣一來,有了信息化的平臺,學生就能夠根據自己的職業所需去選擇相應的課程和自己所學的深度。利用統一化的考試,實現監督和統一的評價,有利于純化職業市場,體現競爭的公平性。總之,職業教育的信息化建設是非常有遠見和深度的一項任務,不僅是職業教育的一大改革,更是我國工作者素質的一個質的提高。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13
摘要:構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保障機制需要準確了解我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現實情況。本次問卷調查以與職業院校存在聯系的企業為調查對象,調查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目的、形式、投入、內容和現狀,以及行業組織、政府等機構在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活動中的作用。調查結果表明:我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意愿在增強,但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缺乏主體地位;政府和行業組織的影響微弱,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處于零散、自發的狀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首要動因是人力資源因素,優秀的大中型勞動力密集型企業與職業院校的合作關系更加穩定;職業教育的地域特征明顯,需要建立由地方政府主導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社會管理機制。
關鍵詞:職業教育;企業;校企合作;保障機制
0引言
根據國家教育科學規劃“十二五”單位資助課題《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保障機制研究》課題組的統一安排,2013年4月至2014年9月,課題組開展了我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現狀的調研工作。問卷調研于2013年8月-2014年6月面向全國近1300家企業進行。
1調研目的
①了解在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過程中,企業、政府、行業組織、院校等參與方的動機、意愿,以及各參與方之間保持溝通和協同的情況;了解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形式、內容、投入水平、影響因素等情況;②對課題前期研究所得出的假設(或結論)進行驗證,主要有:1)我國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沒有確立,企業的主體意識尚未形成;2)我國尚未建成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全社會管理機制,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活動處于零散、自發的狀態,企業與政府、行業組織之間的聯系十分微弱;3)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首要動因是人力資源因素;4)企業規模與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意愿和穩定性密切相關。
2調研過程
本次調研于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間進行,由課題承擔單位組織工作人員發放,共發放問卷1300余份,回收問卷1045份,有效問卷856份。發放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郵寄或發送電子郵件給企業(與項目承擔院校有聯系的),二是在畢業生招聘會、校企合作對接會等大型活動現場發放,三是委托全國供銷行指委、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等行業中介組織代發。這樣的問卷發放方式有助于問卷回收,但也將調研對象的范圍框定在項目承擔院校的業務聯系單位、大型現場招聘會的企業和部分行業協會會員單位,所以,本次調研對象的總體并非我國的全部企業,而是愿意或者正在(或曾經)與職業院校合作的企業。2014年6-9月,課題組對回收問卷進行了審核、整理、數據分析和錄入等工作。
3調研結果的描述性分析
3.1調研對象的構成
如前文所述,本次調研對象的總體是愿意或者正在(或曾經)與職業院校合作的企業。受客觀條件的限制,課題調研組選擇的問卷發放方式使得樣本的抽取方式類似于整群抽樣。在填答問卷的企業中,商貿流通行業的企業數量最多(含物流、國際貨代、電子商務、連鎖商超等子行業),共304份(占32%),其次為大旅游產業(酒店、餐飲、景區、旅行社等),共208份(占22%),之后依次為交通運輸業(10%)、礦產采掘(10%)、金融服務(8%)等行業。填答問卷的企業構成既反映了商貿流通行業和大旅游行業在受訪企業中占比較高,同時也說明這兩個行業的企業與職業院校的聯系十分頻繁。
3.2調研對象的地域分布與企業規模
有效問卷中,東部沿海地區企業問卷496份,回收率92%,問卷有效率90%;中西部地區企業問卷96份,回收率66,有效率73%;江西省(課題承擔單位所在地)企業問卷264份,回收率81%,有效率74%。從問卷的回收率、有效率來看,沿海地區企業參與調研的積極最高,可見沿海發達地區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意識與熱情高于內地企業。參考2003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上大中小型企業劃分辦法(暫行)》,本問卷按企業人數將企業規模劃分為小型(500人)、中型(500-2000人)、大型(2000以上)三種類型。本次回收的有效問卷中,大、中、小型企業的占比分別為27%、35%和38%,大中型企業的回收率高于小于企業回收率,這一方面緣于大中型企業對校方的調查更為重視,亦可能緣于大中型企業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更強。問卷還統計了受調查企業的性質,在有效問卷中,民營企業占比為45%,股份制企業占比為34%,外資企業占比為13%,國有企業占比8%。
3.3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基本情況
在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重要性的認識方面,65%的企業認為“非常重要”,35%的企業認為“比較重要”,沒有企業認為“不清楚”;在開展校企合作的意愿方面,61%的企業表示“非常愿意”,39%的企業表示“愿意”,沒有企業表示“無所謂”。上述調查結果說明,受調查企業普遍重視對職業教育的參與,并且愿意參與校企合作。關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形式,問卷列舉了六個選項(可多選),結果顯示:96%的企業在企業內設置了培訓崗位;74%的企業與職業院校開展了合作;32%的企業開設了內部的培訓機構(非學歷教育);5%的企業加入了職教集團;極少數(5家)企業通過行業協會開展職業教訓;極少數(1家)企業直接興辦職業院校。該結果說明,內部培訓是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主流形式,但如果與學歷教育掛溝,企業主要選擇校企合作,很少直接興辦學校或加入職教集團。絕大多數企業只是把職業院校作為員工招聘的重要渠道,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可能而且也應該成為職業教育的主體。這一點,可以從企業負責校企合作人員的工作崗位做出判斷:57%的企業委派普通招聘人員與院校合作,33%的企業由專職的校園招聘組與院校對接,只有7%的企業由人力資源經理直接負責校企合作項目,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設置了專職的校企合作部門與學校長期合作。與院校建立兩年以上的長期合作關系的企業有325家,占總數的38%。在這325家企業中,有175家企業(54%)與院校合作時間最長的案例不超過3年,127家企業(39%)合作時間最長的案例為4-5年,僅有23家企業有過與同一所院校合作時間超過了5年的案例,沒有一家企業與同一所院校有過超過10年的合作歷史。另外,在這325家企業中,半數企業(164家)合作的院校數量不足3家,123家企業合作院校數量為4-10所,38家企業的合作院校數量在10所以上。上述結果表明,大多數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的時間并不長,需要不斷積累參與職業教育的經驗。企業在選擇合作院校時,會考慮多種因素,問卷列舉了九個選項(可多選),從結果來看,“學校生源穩定”(81%)是企業選擇合作伙伴的首要因素,之后依次考慮的是“學校對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59%)、“學校處于企業用工密集的地區”(43%)、“學校的辦學聲譽”(31%)、“畢業生質量”(28%),“專業對口”“屬于同一職教集團”“產權關系”等因素并未成為企業選擇合作院校的優先方向。對此,課題組分析認為,大多數企業并未加入職教集團,也沒有參與職業院校的辦學,這使企業對這兩個選項無法做出準確評價。該問題的調查結果說明企業與院校合作的首要目的是獲得人力資源的保障。綜合上述調查結果,課題組認為:人力資源因素(培訓和招募員工)是我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首要動機;我國企業普遍重視而且愿意參與職業教育,但真正與職業院校有穩定合作經歷的企業很少,普遍缺乏校企合作的經驗。最近幾年,我國連續出現“用工荒”,這可能是企業開始重視校企合作的直接原因,這也從側面說明,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系會直接影響到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3.4行業組織在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過程中的表現
86%的受調查企業至少加入了一個行業協會,其余的企業則選擇“不清楚”。大概有32%的企業加入了全國性的行業協會(如中國物流采購聯合會、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中國烹飪協會等),13%的企業加入了跨省的行業協會,大多數企業加入了地區性質的行業協會。有46%的企業知道所在的行業協會開展了職業教育活動(如職業資格培訓),但只有11%的企業認為行業在校企合作方面為他們提供了幫助(如召開校企合作對接會等)。調查結果表明,行業組織在我國產業界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具有廣泛的影響力,但是,行業組織并未將自己的職業培訓活動與職業教育結合起來,為企業開展校企合作提供必要的幫助。
3.5政府在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過程中的表現
只有5%的受調查企業認為自己在參與職業教育過程中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對于國家出臺的支持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政策法規,85%的企業回答稱“一無所知”,12%的企業回答“略知一二”,3%的企業回答“比較清楚”,沒有企業回答“很清楚”。這說明政府與企業之間缺乏政策宣傳的媒介。企業在參與職業教育時,只有15%(49)企業曾主動去尋求政府部門的支持,在尋求支持的企業中,絕大部分是尋求院校所在地政府或企業所在地政府的支持,沒有企業會主動尋求中央政府直屬部門的支持。對于政府的響應,只有32%的企業表示政府會對其提出的支持請求做出回應,其余企業則表示基本沒有響應。對于“政府是否應該支持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問題,94%的企業表示“應該”,其余6%的企業表示“不清楚”。對于“企業尋求政府哪些支持”的問題,有30家企業選擇了“請政府幫助牽線轄區內的職業院校”,有26家企業選擇“人社部門的職工培訓經費支持”,20家企業選擇“教育政策(就業、招生、科研等)支持”,11家企業選擇“財稅部門的財稅政策支持”,6家企業選擇“教育資源(場地、師資、經費等)支持”。綜合上述統計結果,課題組認為,我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活動基本上處于自發、零散和無序的狀態,企業既未得到行業組織的有力支持,也沒有得到政府的規范、引導或推動。企業在參與職業教育時,與政府之間基本處于隔離狀態,相關的法規政策宣傳不到位,執行不到位,同時,企業的聲音也無法有效傳遞給政府。在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管理機制方面,企業的要求既無法形成合力,也無法迅速影響到政府的行為。另外,企業如果尋求政府支持,通常選擇院校所在地的地方政府,這說明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地域屬性,地方政府應該在企業與院校的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而且,地方的行業組織比全國的行業組織更適合承擔聯合政府、企業和學校三方的橋梁作用。
3.6企業與職業學校合作的內容和投入情況
問卷在“與職業院校合作的目的”的問題中設置了六個選項(多選),49%的企業選擇了“招聘畢業生”,其后依次為“接收學生實習”(38%)、“建設培訓基地”(11%)、“尋求院校智力支持”(5%),只有5家企業認為自己與院校合作是為了“投資公益”。問卷在“與職業院校合作的內容”問題中設置了10個選項(可多選),723家企業選擇了“學生實習就業”,288家企業選擇了“人才訂單培養”,167家選擇了“師資培養”,93家企業選擇了“技術服務”,89家企業與院校進行了“課程開發”,選擇“實訓基地建設”“在職人員進修”“合作招生”等項目的企業數量均未超過總數的10%。上述兩個問題的調查結果說明,企業與院校開展合作的首要目的是滿足勞動力需求,這與前面的問題統計結果是呼應的。絕大多數企業通過招募學生實習就業與職業院校發生聯系,只有不足三成的企業通過訂單培養參與到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過程之中,而在反映校企深度合作的“課程開發“”師資培養“”實訓基地建設”等內容方面,企業參與的比例很低,這說明即便有一部分企業與院校開展了“訂單培養”,但這些合作都還是淺層次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要求職業教育實現校企聯合招生,直至“先招工、再招生”,但調查結果顯示,只有16家企業與院校開展了合作招生的活動。比例不足2%。與合作內容的問題相對應,問卷詢問了企業校企合作經費支出的情況,幾乎所有企業在校企合作都發生了經費支出,但只有15%的企業單獨設立了校企合作經費預算。在經費用途方面(可多選),86%發生了“校園招聘”費用,61%的企業發生了“學生實習補助”費用,15%的企業發生的“派遣人員到校培訓講學”的費用,13%的企業發生了為校方培養師資的費用,11%的企業在學校設立了獎學金或助學金,9%的企業參與了學校實訓室(基地)的建設,委托學校開展技術服務的企業比例不足5%。在用于學生實習的人工成本方面,43%的企業均攤至每個實習學生每月的人工成本開支在1500-2500之間,34%的企業支出在800-1500之間,少數企業(16家企業)不發生人工成本支出,極少數企業(5家企業)收取學生或校方支付的培養費。此調查說明,企業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支出主要用于“校園招聘”“學生實習補助”等與人員招募和雇傭等有關的事項,真正用于職業教育的長期投入所占的比例甚小。問卷對企業用于校企合作的投入情況做了調查,該調查以合作院校為單位統計企業每年的投入,扣除了支付給學生的人工成本支出和企業校園招聘的費用。共有221份有效問卷填寫了企業投入情況,統計后可知,企業每年在每所院校的平均投入為8.66萬元,主要的投向是助學金、獎學金、實訓室建設、師資培養、捐贈教學器材等。以一個企業一年與學校合作培養40名學生(僅指一個年級)的標準來衡量,企業在每位學生身上投入的經費為2330元,如果企業同時開設兩個年級(從大二開始)的訂單班,每生的平均投入經費則僅為1165元,如果將企業投入再攤薄到學校全體在校生,則生均投入更低。由此可見,企業投入在目前我國高職教育經費來源中屬于少量的補充,不足以影響我國職業學校的現有運行管理格局,這與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主體角色是不相稱的。問卷對影響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進行了調查,在總共325家與院校有兩年合作經驗的企業當中,215家企業認為“缺少校企合作的平臺”,意味著企業在尋求與院校的合作時,不知道能通過何種渠道能夠與院校進行溝通,表達意愿;190家企業認為“得不到人才保障”是影響因素,如果學校不能組織足夠多的學生參與到校企合作中來,合作將難以持續;175家企業認為“缺乏政府主導的有效管理機制”會影響校企合作,缺少了政府的主導,全社會有關職業教育的各個參與方很難保持協調一致,各方的積極性無法調動起來;110家企業認為“缺乏政府的激勵保障機制”會影響校企合作的開展;155家企業認為“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投入難以得到補償”,實際上這個因素與“缺乏政府的激勵保障機制”是兩個關聯因素,前者是后者的具體化,綜合這兩個因素的調查結果,可知企業對于直接關系到其盈利預期的影響因素是高度關注的;有75家企業認為“缺少行業資格準入制度”影響了校企合作,這反映了我國很多行業并未嚴格實施行業資格準入制度,多數企業未意識到該制度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①有關我國企業與職業學校合作的形式、內容和投入的調查結果表明,我國企業在參與職業教育時缺乏主體地位,有關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活動意愿的調查結果可部分說明企業的主體意識尚未形成;②有關政府、行業組織在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過程中的表現的調查結果表明,企業與政府、行業組織之間的聯系十分微弱,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活動處于零散、自發、無組織的狀態,我國尚未形成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全社會管理機制;③有關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動機、內容、資金投向、影響因素的調查都表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首要動因是人力資源因素;④根據企業規模進行分類統計后的數據結果表明,企業的規模(員工人數指標)與合作意愿、合作院校的數量、平均投入等數據正相關,說明大型企業更傾向于與職業院校保持穩定持久的合作關系。
4.2建議
①當前是政府部門推動企業深入參與職業教育的有利時機,應盡快開展有關法規和政策的修訂工作,推動校企深度融合。我國近幾年勞動力供需的結構性矛盾是促使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外部動因,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和“用工荒”的蔓延,愿意參與職業教育的行業企業會迅速增加。②職業教育具有鮮明的地域屬性,在設計職業教育的管理機制時,應該尊重地方的主導權,并賦予其充分的自主權。企業在選擇合作院校時更傾向于選擇用工所在地的院校,在尋求政府或行業支持時,更傾向于選擇院校所在地的政府或行業組織。③嚴格實施“行業資格準入制度”意義重大。“行業資格準入制度”有助于確立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但企業對其重要性認識不足,大多數企業在招聘員工并沒有自覺貫徹持證上崗的要求,行業自律和政府執法力度弱,間接降低了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話語權。④要建立資金保障機制和經濟補償機制,激勵企業加大參與職業教育活動的經費投入。目前,企業經費投入在職業教育經費來源中微不足道,參與職業教育的主要形式主要是淺層次的校企合作,合作內容集中在學生實習和就業,短期行為嚴重。
作者:劉繁榮 馬珂 單位:江西旅游商貿職業學院 江西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育部2006年16號文件〕,2006年11月16日.
[2]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2011年8月31日.
[3]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2014年5月2日.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14
論文摘要: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方式應該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繼承傳統的教學方式的優點,摒棄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構建實現高職教育教學目標及教學要求需要的新型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論文關鍵詞:高職學生,學習特點,高職教學目標,高職教學要求,教學方式
黑龍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以教學相長和師生互動為特色的課堂教學方式改革研究》課題組的全體成員對我院20xx、20xx級在校學生進行了歷時近兩年的學生學習心理、學習方式、學習行為特點及樂于接受的教學方式等內容進行了調查研究,本次研究對象為我院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專業學生,包括廣告、市場營銷、工商企業管理、機械制造與自動化、焊接技術及自動化等專業,研究方式主要采取現場觀察、問卷抽樣調查、心理訪談、集體座談、個別談話、主題討論等形式。調查樣本批量達到了90%以上。此次調查研究,力圖通過對高等職業教育課堂教學方式的現狀分析,尋找有效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教學策略。
一、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
高職院校是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與傳統專科教育院校,以接收高中以上層次,面向國家經濟建設一線工作崗位的高級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教育機構,具有鮮明的職業教育特色。其生源結構主要為來自普通高考招收的、高科分數不及國家本科錄取分數段的普通高中畢業生,還有部分是來自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他們具有較為鮮明的學習特點。
(一)高職院校學生的智力類型特征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論表明,學習個體身上獨立存在著與特定認知領域或知識范疇相聯系的七種以上智能,包括邏輯、數理智能;言語、語言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動覺智能;交流、交往智能和自知、自省智能等。每一個學習個體由此組成的智能結構并因此而呈現的智力類型是不同的,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影響其學習行為。教育心理學理論研究表明,從總體上來看,可將個體所具有的智力類型大致分為兩大類:一是抽象思維,一是形象思維。通過學習、教育與培養,智力類型為抽象思維者可以成為研究型、學術性、設計型的專家,而智力類型主要為形象思維者則可成為技術型、技能型、技藝型的專家。通過對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情緒、學習態度等內容的問卷調查發現,他們的智力類型80%以上屬于形象思維類型,對能為感官所感知的圖形、圖象、圖式和形象性的符號比較敏感,具有較強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對問題的分析大多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喜歡體驗操作式的學習方式,比較善于接受經驗型和策略性的知識,數理推斷、邏輯思維能力較差。
(二)高職院校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
首先,高職教育屬于專科層次的教育,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有相當一部分是在與普通高校無緣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無奈選擇,再加之學生、家長和社會的誤解,以及就業的相對困難,許多高職學生總覺得低人一等,對自身的前途感到渺茫,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
其次,高職學生的學習情緒化較強,常常出現興奮與悲觀兩極情緒的頻繁波動,而恒定性與韌性較差,對困難的處理能力較弱。高職學生把高職院校的學習片面理解為技能學習,追求實用,片面重視實踐操作,忽視理論知識的學習,致使理論課的學習情緒低迷,而在操作中遇到理論問題又感到難以擴展和提高自己,抗挫折能力較弱,常常產生悲觀情緒。
再次,在學習動機上,或盲目最求高分,或片面追求“實用”—滿足就業所需技能,或盲目追隨,或放任迷茫。普遍存在缺少宏大的目標,大多指向眼前的具體的對象,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缺乏遠大的理想和宏偉的目標,學習動機表層化、庸俗化。
最后,在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上,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極情緒與厭學情緒,缺少學習主動性,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任課教師,而不是專業能力需要,課后學習僅限于教師交代的學習任務,而拓展性的自主學習比例較低。
(三)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行為特征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學習方式分為四種類型:1.互動學習型,即習慣于諸如網絡學習、交流討論等交互方式;2.行動學習型,即習慣于諸如實際操作、動手嘗試等實踐方式;3.聽覺學習型,即習慣于諸如朗讀背誦、口頭解釋等聽覺方式;4.視覺學習型,即習慣于諸如資料默讀、圖形自繪等視覺方式。”1〕【1】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欠缺學習方法,從與教師和學生的座談以及調查看,有的學生不知道如何學習;許多學生的學習不具有計劃性,沒有根據各學科的特點和之間的關聯性來進行學習;學習手段也顯得陳舊老套,基本上是被動上課、聽課,被動地應付、機械操練、死記硬背、簡單重復,課后完成作業。許多學生難以體會學習的樂趣,也激發不了學習的熱情,缺乏對學科的整體把握,知識尤其是專業知識難以拓展,學習的深度、以及所能達到的高度受到限制。
二、傳統教學方式的利弊
(一)教學方式的含義
教學方式是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內容,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法和形式的總稱。教學方式不同于教學方法,但與教學方法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學方法是教學方式呈現的具體辦法和措施,教學方式是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形式,任何一種教學方式都由一系列的教學方法組成,教學方式包括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為教學方式服務的,教學方式是抽象的,而教學方法是具體的。傳統教學是指教師在講臺黑板上講解并輔以黑板板書,學生在座位上聽講與練習的教學方式。它的主要活動是教師依據教學進度,把課本內容依序講解給全體學生聽;學生則經由上課專心聽講、練習和課后的溫習來熟練課本與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內容,必要時教師補充教材或經由考試增加練習的機會。
(三)傳統教學方式的優點
1.有利于教師向學生傳遞情感
這正是傳統教學最大的.優勢所在。課堂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而且是情感交流的過程,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教師為中心,教師的情感表達是顯性的,教師可以直接地傳遞思想、表達情感。
2.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學習方式是以教材為本,而教材的組織和安排是非常有序的,一般都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所以,傳統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頭腦中的新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一種認知觀》中談道:學習是否有意義,主要取決于新知識與己有知識之間是否建立了聯系。系統化了的知識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理解周圍世界的復雜聯系和關系,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運用越來越復雜的知識,理解復雜事物現象的能力得到了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用深入、聯系的眼光看待事物的習慣。
3.有利于教師對課堂情況的把握
由于傳統教學方式下,教師掌控空間較大,教師在講授時可以根據學生接受的情況對教學內容和方法隨時做出相應的調整,由教師來掌控課堂節奏。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控制課堂的教學內容、學生的情緒、教學的進度等。
4.有利于學生建立明確的認知結構
傳統教學方式是一種接受學習的方式,接受學習的目的是建立起相應的認知結構。它有利于學生將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己有的適當觀念建立實質性的聯系,可以提高學生對新的符號或符號代表的觀念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表象、己經有意義的符號、概念或命題聯系的效率。同時,有利于教師對信息進行整體控制,并將信息同時傳遞給盡量多的人。
(四)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
1..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
傳統的教學方式下,學生以聽為主,很少積極主動思考,缺少獨立思考的余地,即使是動手操作也是學生按照教師事先布置的操作步驟來模仿完成。這種傳統的學習方式主要以灌輸知識為主,學生學習沒有主動性,無法與自己的活動、生活經驗等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獲取知識,使知識與實際脫節,學生問題的思考局限于教師的思維,很難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學生很少有批判和質疑精神,作為潛能存在的學生的獨立性和個性得不到尊重和發展,束縛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2.不利于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追求將教師講解的知識完整而系統地接受,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忽略了發現和探究,使學生的學習變成僅僅是直接接受知識,學生學習成了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樣一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受到了抑制,學習主體地位被剝奪,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進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差,與之相適應的創造能力、獨立思維能力、操作能力、與人協作及組織管理能力未得到鍛煉,導致學生的知識面狹窄,并與實踐脫節。
3.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傳統的教學方式更有利于抽象思維智力類型學生的學習,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具有明顯的優勢,但優秀人才的標準確更加強調學生綜合素質的體現,如優良的道德品質,僅靠“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宣講是難以實現培養目標的,只有身臨其境的耳濡目染和言行一致的千錘百煉,才能使學生受到心靈的熏陶和震撼。再如,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是一項復雜的艱辛的腦力勞動,學生需要經過大量的學習活動、體驗,才能達到智育的要求真正理解掌握。
4.不利于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高等職業院校教師既要能講授專業知識、又要能開展專業實踐;既要能引導學生人格價值、又要能指導學生獲得與個人個性匹配的職業的“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要求必須具備教師的基本能力和素質,又必須凸現行業職業能力和素養。傳統教學的手段單一,對教師的素質相對要求較低,對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是不利的。
三、基于實現職業教育目標的教學方式要求
研究高職院校的教學方式必須從高職教育的職業教育目標出發。高職教育的教學目標是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具有從事相關專業實際工作的綜合職業能力,適應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高級技能型人才。基于高等職業教育目標,結合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高職教育教學的要求主要有:
1.教學方式要體現職業性的教學目標,重視綜合素質培養
高職教育的教學是為學生從事某一職業提供的職業準備教育,其目標是形成學生的職業能力,促進學生的職業化。這種職業能力不僅是操作技能,而是職業能力和其他相關能力的綜合,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態度等為完成職業任務、勝任崗位資格所需要的全面素質。同時,還需要使學生獲得對職業崗位變動的良好適應性和可持續學習的基礎。技術型人才往往是現場工作群體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因而他們所應具有的能力構成中,合作、公關、組織、協調、創新及風險承受等能力及良好的品行和職業道德修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所以,高職教育教學方式要實現以下目標:以學生的就業為導向、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目標、強調以能力為本位、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
2.教學內容要理論技術和經驗技術相結合
技術型人才的總體特征是理論技術與經驗技術相結合,理論技術為基礎。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應考慮學生掌握理論技術所必需的理論基礎以及相應的應用能力。但是,理論技術并不排斥經驗技術,而是多以經驗技術為基礎的,同時,理論技術的應用還會伴隨出現新的經驗因素。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著重考慮理論技術的操作含量,應強化學生的操作動機。
3.教學方式要使學生處于最佳投入狀態
課堂中學生的投入狀態指學生自覺學習的程度,它主要包括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與實際參與學習的程度。一般說來,主動投入學習的效果優于被動投入;實際參與學習的程度指學生參與學習的水平與實際掌握的程度,一般說來,深層參與學習的效果優于表層參與。無數研究實驗表明,學生主動參與思考并進行討論的課堂教學效果優于教師主講學生聽講的被動參與學習狀態。有效地課堂教學應當激發并保護學生主動的學習動機,課堂教學結束后又能保持學生繼續學習和探究的愿望。
4.教學形式靈活,體現師生互動的原則
有效的教學既有賴于教師的優教,又有賴于學生的優學,兩者和諧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的教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學生的學需要教師教的幫助,只有兩者和諧平衡,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再有有效教學要求教師專業成長與學生發展的和諧平衡。有效的教學過程不但要求學生學有收獲,學有發展,而且也要求教師大膽探索教學互促的教學思路,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不斷提升專業成長水平。由于教學目標“以就業為導向”和教學體系的“能力為本位”,必然要求高職教學內容必須做到實用性、針對性,必須根據就業需要去有的放矢地選擇教學內容,恰當處理好近期的就業“必需夠用”和將來的發展“遷移可用”的關系,科學構建針對性強、能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的課程結構。
5.課堂管理科學有序
良好的課堂管理具有兩個特性。一是指科學性。二是指有序性。科學性,一般而言指課堂內的有效時間。它是指教師能緊湊而富有節奏地安排學生學習活動,促進學生有效參與課堂,同時采取有效措施排除不必要的課堂干擾,形成課堂內的有效時間,從而維持課堂秩序,保證課堂進程的時效性。6.教學方法注重實踐性。要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就必須強調教學方法的實踐性,這既是高職教育的教學特色所在,也是培養技術技能性人才的基本保證。
基于以上要求,高等職業院校的教學方式,應轉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教學方式,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參與、學生真實操作體驗、理論技能并重、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新型高職教學方式。
【1】《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姜大源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04
【2】《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特點及教育對策探討》儲爭流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教科研項目20xx.10.30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15
1浙西南社區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1.1對社區職業教育認識存在誤區,缺乏全面統一思想認識
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認識一直存在誤區。首先,人們普遍認為學歷教育才是正規的教育,而職業教育是次等教育。其次,人們認為社區教育就是休閑教育或者是娛樂教育,培訓對象也主要針對老年人,在社區職教課程體系設置方面也大多局限于休閑娛樂方面。再次,人們認為職業教育是企業、職業院校或者培訓機構的事情,與社區無關,忽視了在職人員、下崗人員、外來人員等社區各個層面在教育方面的需求,使得職業技能培訓在很多社區教育中處于真空化的狀態。
1.2社區職業教育投入不足,職教資源整合力度薄弱
浙西南地區屬于經濟欠發達山區,地方財政基礎相對薄弱,在社區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方面明顯不足,職教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此外,浙西南社區職教管理大多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社區教育規劃和協調機制,職教資源整合力度不強,常會出現有的社區投資建立了高標準的職業培訓基地卻不有效利用,而其他社區卻到處尋找培訓資源的現象。在師資力量整合方面也是如此,沒有一個穩定的高水平、高質量的師資隊伍。
1.3社區職教機構覆蓋規模不大,居民參與性不高
目前,浙西南社區職業教育機構主要由職業培訓學校、機構組成,其規模較小,且大多集中在城市,對于偏遠山區農村社區來說,居民基本上沒有接受過相應的培訓。據統計,麗水偏遠山區農村勞動力中,接受過短期培訓的不足25%,接受過初級職業技術培訓的不足4.5%,接受過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約占0.8%,而沒有接受過技術培訓的超過75%。另一方面,目前社區職業教育培訓的質量也不高,由于條件和師資等條件的限制,目前社區職教培訓的項目非常有限,主要是本地原有的傳統培訓項目,如農村社區主要是農林作物的培訓項目,而其他項目基本沒有,無法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要,很難調動社區居民的積極性,參與性不高。
1.4缺乏獎勵和就業導向機制,社會認可度不高
由于浙西南社區職業教育條塊分割,缺乏統一的規范和協調機制,各社區的職業教育基本各自為政,沒有培訓獎勵激勵制度,鮮有對參與社區職業培訓的居民實施各種獎勵措施。此外,面對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需求的變化,缺乏有針對性、能提高就業技能、能創造就業機會的培訓項目。勞動部門也沒有將社區教育職業培訓與就業掛鉤,沒有良好的培訓就業導向機制,缺乏對勞動者在培訓后的就業保障,進一步影響了社區市民認可度和參加技能培訓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浙西南社區職業教育發展對策
2.1政府介入,建立專業機構加強統籌管理
由于浙西南屬于欠發達山區,社區分布零散,資源難以協調統一,再加上各社區目前各自為政,狀態松散,社區內個單位之間沒有一個法定的隸屬關系,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引導與出面,在政治上形成強有力的保障,通過行政手段協調社會上的各種力量,在資金方面給予更多的援助,支持和幫助社區職業育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通過政府的介入,建立統一的社區職教專業管理機構,統一協調社區的各種職教資源,推進社區職教的可持續發展。
2.2加強宣傳,提高社區職業教育吸引力
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社會各層次人士對知識技能的需求愈發強烈,社區職業教育由于其功能繁多,覆蓋范圍廣,滿足了各階層對不同教育的需要,社區職業教育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正因如此,加大宣傳教育,改變人們對社區職業教育的錯誤看法勢在必行。首先,各級政府要通過各級會議、印發宣傳資料、開展職教大講堂等形式,大力宣揚社區職教的重要性,讓市民從思想上重視社區職業教育。其次,開設針對性強、實用性高的各類型職教培訓,滿足各層次人員的培訓需求。再次,針對特殊群體,設立各種的優惠制度,努力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通過全方位、多層次地宣傳引導工作,提高居民對社區職教的.認同度和參與性。
2.3加大投入,統籌社區職教資源
政府要根據區域經濟和社區職教發展要求,打破各部門的界限,引導社會各機構通力協調合作,加大對社區投入,合理統籌各方資源。首先,要加大社區內教育機構之間、學校和社區之間、企業和社區之間的教育資源合作,合理規劃各社區職教資源的布局。其次,要提高師資待遇水平,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社區職業教育中來。再次,要根據區域經濟發展要求,充分了解不同層次的需求,有針對性的開發新的培訓項目和課程。最后,要遵循學以致用、按需施教和注重實踐的原則,根據市場需求和學員的特點,為學員量身打造不同的培訓內容,使培訓課程充分反映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并不斷加強課程的通識性、應變性。
2.4就業引導,強化勞動者就業保障
勞動者,特別是城鄉統籌過程中大量的農轉非勞動力,他們參與社區職業教育培訓,最終目的是解決就業問題。這就需要政府勞動部門將社區職業培訓與就業掛鉤,建立政府引導,社區、企業參與的培訓就業導向機制,形成培訓、就業一體化社區職教體系,降低勞動者參加培訓與就業成本,真正解決勞動者后顧之憂,提高他們的就業保障。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07-02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06-07
職業教育有效教學評價研究論文06-23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15篇[集合]06-07
職業教育研究論文范例(15篇)06-07
職業教育項目課程的內容開發研究論文06-23
職業教育數字化教材編寫研究論文06-27
職業教育生物學課程教學研究論文06-27
關于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的研究論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