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精)
作為一名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評課稿,評課有利于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那么什么樣的評課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1
一、 教學分析
1、教材分析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八年級第二學期的一篇自讀課文,是報告文學家吳剛的佳作,被評為20xx年度中國最佳報告文學。作者以飽含憂思的筆調,描述了羅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羅布泊消亡的原因,以強烈的呼聲,警醒世人,要樹立環保意識,搞好生態保護。
2、學生分析
這批學生是新課程的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接受的是新課程理念。經過三個學期的學習,他們已經基本適應了初中的學習節奏和特點,基本學會了一點學習初中語文的方法。絕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自覺地查找和收集資料。相當一部分學生擁有家庭電腦并能上網,這為查找和收集資料提供了更為廣闊的途徑和更為便捷的方式。
3、環境分析
多媒體網絡教室,使學生直接面對計算機,隨時可以從網上找取到跟課文有關的資源。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課標》的要求,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報告文學的特點,體會語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羅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搜集和整理資料以及概括要點的能力。
3、情感目標:
思考文章的時代意義,培養生態、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
三、 教學重、難點
品味報告文學的形象性、抒情性的特點;學會運用對比,擬人、排比等手法強化感情色彩。探究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深層原因,以及從中吸取的教訓。
四、 教學方法
本課運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課文,我為學生搜集了大量的圖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慘像,利用這些圖片喚起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個性閱讀,讓學生初步感知,再利用質疑,組織討論,讓學生合作學習。教師點撥,穿插思想教育。
五、 教學資源
硬件:多媒體網絡教室、計算機。
軟件:演示軟件(PowerPoint)、素材資源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我設計以下教學程序。
六、 教學程序
第一板塊:課前出示課題(畫面配上月牙泉歌曲)
此環節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營造憂傷的情感氛圍。
第二板塊:整體感悟
(1)羅布泊情況介紹(自已動手查找相關資料)
(2)羅布泊過去是什么樣子?(查選圖片)
(3)羅布泊現在又變成了什么樣子?(查選圖片)
(4)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教師播放視頻)
這個環節,學生均是先上網查資料,用自己的話來回答問題,再參看文本。這樣做既使學生了解了報告文學具有新聞的特點要求真實,又提高了學生的動力能力,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對文本的相關資料了解得更全面、更形象,避免了傳統教學下教師枯燥的介紹。視頻中強烈、鮮明的畫面對比使學生更深刻地領悟到了造成羅布泊生態破壞的深層原因。圖文并茂,文字與解說相結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板塊:研讀賞析(美讀法)
放聲自由朗讀你欣賞的句子。(播放背景音樂及自由選擇相關畫面)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報告文學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運用對比、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間充滿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學生邊讀邊配有背景音樂及自由選擇相關畫面,進行解說,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這一種無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達到的。
第四板塊: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位世紀老人,見證了羅布泊的百年滄桑,你將向人們訴說什么?(出示高齡老人圖片)
這一個假設可以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圖片的出示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第五板塊:課外作業
課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瀕臨干涸兩個例子,說明悲劇仍在繼續。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例子?試寫一公開信,呼吁人們行動起來,制止生態惡化。
通過瀏覽網站,更多地了解受到生態系統破壞的活生生例子,學習更多的環保知識,呼吁環保。也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七、 教學反思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樣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信息技術可以和語文學科有利整合,尤其是這一類科普文,初中語文每一學年都有此類文章,可以推廣采用。由多媒體進入文本,先聞其聲,引人入勝,學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2、注重朗讀,以讀悟情。我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讓他們自由朗讀,提倡個性化閱讀,根據畫面及背景音樂的渲染,不斷地讀、評、讀,最終得到真實的情感體驗。不足之處就是,我把“悟情”作為重點,學生雖然在心靈上受到震撼,做到了人文性,但相對于工具性來說的“語文味”廉顧不足。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2
新課程的實施,使戰斗在教改一線的教師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意識越來越強烈,教材的教育功能和作用也逐漸被認識和利用。表現在語文課堂中,如對課文內容的拓展,對教材的延伸,對背景資料的補充,運用現代教學媒體的輔助教學等方式,開辟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新視野。課堂的教學內容豐富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因為語文學習途徑的拓寬,學習時空的拓展得到了較充分的發展。如教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課,就在落實文章重、難點的同時滲透了環境教育,效果很好。
下面簡述一下教學課文時環境教育的自然滲透的過程:
先從課題入手,以多媒體展示大量圖片進行強烈地對比:廣袤的草原,清澈的湖水,繁花似錦,牛羊成群,然后畫面一轉:最后的泉眼,枯死的胡楊,哭泣的荒漠,風沙漫漫,令人望而生畏,由此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適當地介紹了背景資料后,我自然地引出了課文的教學主旨:羅布泊本是非常美麗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為一片死亡之地,這是生態環境遭受人為破壞的悲劇。我們為羅布泊生態環境的惡化而痛惜,也為人們的盲目無知造成的悲劇而痛惜。教學全文時,我很注意引導全班醞釀情緒,引導學生一步步去體會這篇報告文學所發出的強烈呼聲:缺乏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歷史的慘痛教訓,再一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我認為老師在教學課文中落實得比較好的地方是注意挖掘文章寫法上的特色,引導學生把握好文中運用對比、擬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強化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并注意引導學生體會文中的直接抒情具有的強大力量,由此再讓學生感悟升華,讓環保的種子在學生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簡單舉幾例:
先看對比手法。引領學生對比了羅布泊的今昔,讓學生明白羅布泊并非從來就是神秘的'沙漠,夕日這里曾是美麗的仙湖和繁華的綠洲。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放在一起比較,顯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勢的跌宕,使教學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再看擬人手法。我注意引領學生去體會文中胡楊林的擬人化的描寫:“那奇形怪狀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軀,似表明胡楊在生命最后時刻的掙扎與痛苦,又像在向誰伸出求救之手!”賦予胡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蕩,為自己盲目破壞生態環境而痛惜不已。文中的羅布泊被擬人化也值得注意:“站在羅布泊邊緣,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滄海桑田的痕跡,你會感到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與無奈。”……品味這些擬人化的語句,真是形象鮮明,情境凸現,痛惜之情溢于言表,使教學突出了情感滲透的力量。
再如排比手法。
教學時我特別注重以下文句,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庫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個巨大的吸水鬼,終于將塔里木河抽干了……”連用四個“盲目”,遺憾之情,譴責之情大大強化。又如篇末三個“救救”:“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將成為荒漠的地方。”呼吁之聲,振聾發聵,強烈地啟發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最后看直接抒情。例如:“此時此刻,我們停止了說笑,那一片巨大的黃沙深深地刺痛著我們的心,使我們個個心情沉重。”這樣的抒情讓人共鳴,也令讀者深深地感到痛心,深切地體會到破壞生態環境的嚴重后果,覺悟到只有保護環境才能保護人類自己。
至此,文中強調的環保意識,已如春雨一般,滋潤著學生的心田;又像春風一樣,揚起學生心中的環保風帆。立足教材,環保觀念已扣開了學生的心扉。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3
大家都說,聽一節好課是一種享受,這話一點不假。聽梅老師的課確實是一種享受。這節課一開始示現羅布泊今昔的圖片,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并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然后從走近羅布泊--探詢羅布泊--感懷羅布泊,通過比較分析,使學生理解作者強烈的憂患意識,樹立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環環相扣,設計合理。但這篇文章語言較優美,缺少朗讀。
課堂氣氛活躍,當學生的回答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時,善于引導,比較自然得體。板塊設計清晰。從解題到初讀文本、整體感知,再到重點研讀兩段文字,再到探究消逝原因,拓展延伸,最后的`以朗讀結束整節課,總體設計沒有什么大的問題,并且過度自然,銜接很巧妙。多媒體應用熟練得體。特別是羅布泊消逝前和消逝后兩組圖片的設計,很有效,觸目驚心,對學生有很大的感染力。
本文雖然是篇說明文,但語言比較生動形象。而上課老師也以此為重點,通過品位語言來熟悉文章內容,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上課老師的文學功底非常扎實,語言優美,態度親切,使聽者如沐春風。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相關文章: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12-17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03-26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12-18
[精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01-16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11-17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12-23
(精華)《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02-21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必備)02-19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評課稿薦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