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壽光蔬菜發展分析
壽光蔬菜產業作為全市農業的支柱產業,正向規模化、產業化和現代化邁進。理順發展思路、綜合分析蔬菜產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采取措施切實提高蔬菜生產的發展水平和經濟效益,對進一步推動蔬菜產業乃至整個當地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壽光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及自身優勢
蔬菜產業是壽光市農業經濟的重要文柱產業。蔬菜種植規模86萬畝,年產蔬菜43億公斤,產值43億元人民幣。壽光蔬菜有300多個品種,品種繁多,種類齊全,競爭力較強。產品除銷往全國各地外,還出口至日韓、香港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種植地多集中于南部土地肥沃的鄉鎮。每個標準蔬菜大棚年純收人可達2-3萬元,彩椒等稀有品種年純收入可達近20萬元。壽光市種植蔬菜收人超過當地農業收入的70%。蔬菜產業近年來逐漸向基地化、商品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有效地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一)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壽光處于暖溫帶,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土地肥沃,有發展農產品的良好自然稟賦。菜農可利用己掌握的溫室大棚技術進行反季節種植。
(二)農民種菜經驗豐富,敢于采取新技術和引進新品種。目前壽光具有國家及省市級蔬菜標準化養種植示范基地785個,無公害蔬菜57類,綠色產品20個品牌。且當地人力資源豐富,成本低。產品具有價格優勢,競爭力強。
(三)地理優勢明顯,壽光地處魯中地區,交通便利,成為東北、西北內陸和南方蔬菜產區的中轉站和信息中心。目前,壽光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蔬菜批發市場和中轉站。
(四)政府把加快科技創新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有利杠桿,給予相應技術指導。政府有關部門對全市農民多次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技術培訓,80%"以上的青壯年掌握了1至2門農業實用技術,農民群眾人均擁有科技書籍4.7冊。
二、蔬菜產業發展的不足和瓶頸
(一)信息不靈,缺乏對市場的把握和預測。蔬菜是時鮮產品,市場價格多變,供求矛盾轉化快。菜農缺乏總體的供求信息的引導,難以預測蔬菜產銷趨勢,并且不注重市場調查預測,經常會因市場誤導而盲目擴大生產規模,導致蔬菜生產出現過剩。20xx年胡蘿卜價格一路走高,菜農收益較多。因而20xx年一擁而上大量種植胡蘿卜,使得市場供過于求導致價格大跌,不僅菜農蒙受了巨大經濟損失,同時也造成生產資料及勞動力資源的浪費。
(二)組織化程度不高,安全生產意識不強。發達國家基本采用大農場種植方式和機械化統一作業,在作物生長過程中嚴格控制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因此產品成本低,質量高、藥殘少。而壽光菜農多實行 "分田勞作"的"小農生產"。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蔬菜生產沿用家庭模式,限制了生產規模并妨礙先進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其導致在農作物生長方面難以做到統一管理和規范生產。部分菜農在種植過程中違反農藥安全使用規則、化肥施用不當直接導致產品質量下降。
(三)思想保守,缺乏主動出擊市場意識。買方市場較大制約壽光蔬菜產業發展。出口企
業的出口對象局限于固定客戶。企業依照固定客戶的定單組織產品出口,一旦其定單減少,企業的出口量將隨之下降,直接影響蔬菜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菜產業發展。出口企
業的出口對象局限于固定客戶。企業依照固定客戶的定單組織產品出口,一旦其定單減少,企業的出口量將隨之下降,直接影響蔬菜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四)加工技術滯后,產品結構單一。蔬菜深加工能力不強一直是壽光蔬菜產業發展瓶頸。初級產品多,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創匯產品少。企業缺少精深加工技術和設備,加工增值鏈條短,難以獲得國際質量認證和衛生檢疫認證,應對國際市場非關稅壁壘的能力較弱。企業生產加工品種單一,并過分依賴單一銷售市場,極易受到市場制約,經營風險較大。
(五)蔬菜出口存在諸多問題。蔬菜出口創匯與蔬菜生產相比存在巨大差距。產品出口量
低于產量的10%,間接出口多,出口國家較分散,市場占有率不高。蔬菜出口普遍受制于代理商,多數企業享受不到國家的退稅政策。企業開拓國際市場能力較弱,產品自主品牌較少。大多采用貼牌出口,嚴重影響出口創匯能力。
三、發展蔬菜產業應采取的對策
(一)增強科研能力,調整蔬菜產業結構。改革現行的農業科研體制、科研成果推廣體制和科技人員管理使用體制,以適應形式發展需要。從依靠科技促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入手,在理順關系、強化職能和充分發揮原有農業科研推廣體系作用的同時,把龍頭企業、中介組織、種植大戶等推向前臺,使其成為科研推廣的一支新生力量。在擴大出口蔬菜生產規模的同時,更要注重提高蔬菜產品質量。要滿足國際國內市場對蔬菜產品的廣泛選擇和越來越高的質量要求,就必須同時提高蔬菜產品的質量及花色品種,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降低成本并提高產品的競爭能力。
對具有出口優勢的蔬菜種類各方面應積極在政策扶持、資金投放、信息引導、技術輔導等方面給予支持;企業在加工品結構上也要加大調整,在確保規模效益的同時,快速搶占農產品加工領域的制高點。在傳統的保鮮出口和冷凍出口的基礎上,積極增加調味調理食品、真空冷凍干燥食品、濃縮果菜汁、蔬菜泥、蔬菜卷等高科技含量的深加工產品,實現與國際市場的高點對接。
(二)大力發展綠色食品與有機蔬菜。綠色食品與有機蔬菜是今后世界蔬菜產業發展的共同方向。大力推進無公害蔬菜生產,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盡快制訂無公害蔬菜生產的優惠政策,加速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國家農業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在壽光已建立起 "無農藥殘毒放心菜專營區"。新建的農產品檢測中心也將在促進無公害蔬菜生產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有機蔬菜在壽光市起步較晚,種植面積較小,但因有機農業產品具有勞動密集、多種經營等特點,發達國家的自身生產受到限制,必將從發展中國家進口此類產品。因此,壽光市有機蔬菜發展前景較好。
(三)強化質量意識,實施名牌戰略。創蔬菜名牌。實施名牌戰略,對推動蔬菜產業化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壽光著名蔬菜品牌眾多,應大力推廣已有的 "樂義蔬菜"、"圣園蔬菜"、"王婆香瓜" 、"榮名葡萄"、"獨根紅韭菜"、"壽光大蔥"等一系列知名品牌。同時大力發展名優新蔬菜品種和無公害蔬菜生產,利用網絡媒體宣傳和舉辦壽光大型蔬菜博覽會等時機大力推出一批新品牌。品牌戰略和蔬菜產業發展相互促進,使產品有效地擴大市場占有率。
(四)加快信息網絡建設,實現蔬菜產銷一體化。充分依托網絡信息,推廣蔬菜名優品種,提高蔬菜銷售率。依靠網絡及時了解國內外市場行情,有針對性的進行生產。建立傳遞快捷的信息服務設施,及時提供生產、市場、供貨信息。建立蔬菜銷售產銷形勢網上專家預測預報制度,為制定指導性計劃提供科學依據,及時向生產、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提供科技信息。
(五)采用標準化生產。標準化是對產品品質的要求和保證的一種規范,對于農產品這些標準涉及生產環境(包括土壤、水質、大氣)、生產過程 (包括肥料、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的施用量、施用方法、施用時間、施用次數等技術規程)、產品品質 (包括外觀、營養、衛生質量等)和加工包裝 (包括保鮮、貯藏、分級、包裝等)的每一個環節。加工食品的品質包括營養特性和安全衛生特性。發達國家常使用一覽表表示項目品質::包括品名、原材料名、內容量、制造年月日、制造廠家或經營商家名址、使用原材料、適食期限,以及注明相應的保存方法、烹調方法、使用方法、保存溫度和原產國家等。農產品特別是生鮮食品雖然有貯藏難、標準化難、規格化難的特點,然國際貿易卻強烈要求規格化、標準化。我國農產品規格標準只有盡快和國際接軌,才能在國際貿易中占據優勢。
(六)發展行業協會,實行行業自律。由于蔬菜出口總體上供大于求,技術含量又低,出口企業為爭奪客戶,競相壓價,致使單位創匯利潤逐年下降,而外商坐收漁翁之利。有關部門應牽頭建立農產品生產企業的行業協會,建立完善的協商、談判制度,切實加強對行業的指導和約束,并確立最低出口下限,避免惡性競爭,增加出口創匯。
(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抵御風險能力。大力推廣農業核心企業,帶頭組織農民建立生產基地的方式。即企業總體確定某一地塊為生產基地,農民以土地入股組織成合作社。公司基地使用土地的費用以股金形式付給農民,并雇傭農民進行勞作,按勞動額支付工資。企業在接到客戶定單后,由公司技術人員監督和管理化肥、農藥的使用,保證合同要求的貨源質量,盈利后給農民分紅。這樣可解決農民直接和公司發生關系后產生的利益沖突問題,也解決了長期耕種某一地塊容易產生肥力下降、病蟲害多發等問題,還能組織農民共同面對市場風險。
(八)狠抓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農民經濟合作組織應依托龍頭企業加快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有條件的龍頭企業,應建立一體化原料生產基地,沒有條件建立一體化基地的企業,則由農業部門與企業一起采取統一供應種苗、統一技術規程、統一組織生產、統一質量檢測、統一收購銷售的方式,建立規范的合同基地。同時還應大力實施農業良種產業化工程。面對市場需求日益多樣化的實際,應當多層次、大規模引進、實驗、示范和推廣經濟效益高的名特優稀新品種,大量采用組培快繁、種子包衣、胚胎移植、實施工廠化育苗等先進技術,盡快與國際種子公司合資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從根本上提高產品質量。
(九)拓寬思路,產品向多樣化發展。藝術菜果和藝術油燈等產品附加值高、保存時間長,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藝術菜果是采用科學的技術配方,對蔬菜水果進行藝術化的保鮮處理,使其不但具有傳統的可食用性,又具備可供觀賞的特點,是賓館、家庭、辦公場所理想的全新裝飾品。藝術油燈是代替傳統蠟燭的一種新的裝飾燈具,用特制燃料配以各種花草精致而成,造型優美,能創造出古樸清新的藝術氛圍。應進一步優化蔬菜加工的產品結構和技術結構,努力提高開發能力與加工水平,著力提高產品品位,以贏得市場青睬
【壽光蔬菜發展分析】相關文章:
中班幼兒發展分析12-12
林業發展綜合分析06-22
物流發展困境及對策分析06-24
跳槽的職業發展陷阱分析07-02
藍莓市場發展的前景分析06-28
Web分析與CMS集成網站分析發展趨勢07-14
自媒體行業發展分析報告02-14
關于創新促進發展分析12-14
現代物流發展趨勢分析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