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推薦]9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得到的經驗和教訓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的書面材料,它可以幫助我們有尋找學習和工作中的規律,因此十分有必須要寫一份總結哦。總結怎么寫才不會千篇一律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9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9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1
1、生產工具的進步
①商周時期:農具絕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僅有極少量青銅農具。②春秋戰國時期:春秋已在農業中開始使用鐵制農具,有鐵鋤、鐵斧等,并開始使用牛耕,戰國時鐵器更普遍,牛耕得到推廣,中原地區普遍使用桔棵來灌溉農田。③秦朝時,鐵器傳到珠江流域。④兩漢時期,農具得到改進,牛耕得以推廣。西域用上了中原傳去的鐵農具。耕犁上安裝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西漢農學家趙過發明播種機械樓車;犁耕法除耦犁外,二牛抬杠式耕作方式東漢時已傳到珠江流域;一牛犁耕作方式也已出現。⑤魏晉南北朝時,曹魏的馬鈞發明翻車。水碓、水磨應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關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⑥唐朝時:創制了曲轅犁、筒車等農具。
2、古代農田水利建設概況
①夏商周:農田水利有較大發展。②春秋戰國:春秋時中原地區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農田;吳國開挖古江南河溝通蘇州和揚州間的水道,是中國開挖最早的運河,開挖邗溝溝通長江河淮河水系。楚國孫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記載的最早水庫;戰國時秦國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鄭國在秦國修的鄭國渠。③西漢:六輔渠、白渠;西北修建坎兒井;江準、江漢修治天然陂池;東南排水筑堤,變淤地為良田;漢武帝治理黃河。④三國:曹魏在淮河流域修復了許多渠堰堤塘;蜀國在都江堰設置堰官進行維護。⑤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處,都要通渠灌溉。⑥隋煬帝在歷代運河的基礎上,于605——610年,開通了大運河。大運河全長四五千里,以洛陽為中心,北通涿郡,南達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長的運河。⑦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各地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僅江南興建和修復的.水利工程,就大超過了六朝的總和。還創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車。⑧北宋:王安石變法期間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⑨元朝政府先后修治、會通河和通惠河。連接原有運河,將海河、黃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連貫起來。大運河從杭州到大都全長三千余里,是當時南糧北運的重要水利樞紐。
3、耕作技術的提高
灌溉技術:各朝代都非常重視水利灌溉工程的興修,春秋時期的桔椽、芍陂,戰國時期的都江堰、鄭國渠、西門豹渠,兩漢時的灌溉渠、天然陂池、坎兒井,隋唐時期的大運河、筒車等都是先進的灌溉技術或的灌溉工程,保證了農業生產的正常發展。
耕作和管理技術:商周時奴隸和庶民集體耕作,懂得施用糞肥、草木灰和綠肥等。兩漢時期在使用二牛抬杠式耕作方法基礎上又發明了一牛挽犁法和代田法,掌握了水稻育秧移植等技術,并總結了及時收割、優選種子的管理經驗;隋唐時期普遍推廣“圩田”和兩年三熟耕作制,使農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放火燒山,開墾山地的現象也很多。
4、農作物品種增多
①商周:黍、稷、麥、稻、豆五谷。西周時農作物種類增多,包括后世大多數農作物都有種植。②兩漢:農作物除粟、黍外,稻和麥得到推廣種植,也成為主要糧食作物。東漢時已有雙季稻;漢水流域稻麥輪作,一年兩熟。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陸續移植內地。③魏晉南北朝:農作物品種增多,洞庭、鄱陽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產糧區。④隋唐:江淮地區大面積種植水稻,江南地區成為糧食重要產地,茶葉成為生活必需品。⑤兩宋:北方的粟、麥江南大量種植:江北廣種水稻,從越南引進的占城稻也傳播到江淮地區;棉花的種植由福建、廣東推廣到長江流域,經濟作物種植擴大,南宋時棉布逐漸代替麻布成為人們主要衣被原料。⑥元朝:農作物品種增多,棉花種植遍及南方。⑦明朝:棉花種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廣泛種植。江南大力發展雙季稻,嶺南出現三季稻。作物新品種玉米、甘薯、馬鈴薯、煙草引入我國。⑧清朝:棉花、蠶桑、茶葉、油料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還形成了一些專業生產區域。
9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2
1、冶鐵業: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冶鐵的國家之一,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①西周:晚期出現了鐵器。②春秋戰國:鑄鐵柔化技術是世界冶鐵的一大成就。③魏晉南北朝:百煉鋼技術已相當成熟,還發明了把生鐵和熟鐵合煉成鋼的灌鋼法。④隋唐:冶鑄業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⑤明朝:廣東佛山冶鐵業,一天產鐵量達到六七千斤;云南采礦業也很有名。⑥清朝:廣東冶鐵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2、青銅鑄造業:①夏商周三代被稱為青銅時代。商周青銅鑄造業興盛,西周時青銅器產品趨向生活化。②夏朝青銅器目前尚未發現,商周是青銅時代的繁盛時期。③商朝青銅器由官府壟斷,生產規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產品供國王和貴族使用。④西周青銅器產品趨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數量大。有些動物形狀的器皿栩栩如生。⑤春秋戰國時期的蓮鶴方壺是春秋中期的珍貴名器;戰國青銅器出現金銀錯新技術;青銅雕塑藝術也有創新,器物上已有建筑雕塑圖案。
3、紡織業:①商周:已出現斜紋提花織物和刺繡。②春秋戰國:的紡織品纖維相當細密。③魏晉:曹魏在紡織中心襄邑、洛陽設有專門的織造機構;吳國繅絲質量高,蜀錦、鄴錦、回紋錦。④隋唐: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北方以來州、毫州最,南方以吳越、宣州出名;另外絲織品種類增多。⑤明清:棉紡織業成為農民的主要副業,棉布成為廣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嘉興使用新式“紗綢機”;雙色套印技術得以廣泛傳播,出現許多顏色的秋色印刷品;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興起,蘇州等地絲織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4、陶瓷業:①商和西周遺址里出現了原始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展一次飛躍。②秦:多集中于鳳翔,鳳翔的畫磚最為出色。兵馬俑是制陶與雕塑結合的藝術化。③三國兩晉南北朝:當時南方盛產青瓷,后來制作技術傳到北方。北方創制出白瓷。④隋唐:唐三彩為彩瓷的產生開辟了道路;越州的青瓷、邢州的白瓷、鞏縣的唐三彩最為有名;還出現了秘色瓷。⑤明清:江西景德鎮制瓷業分工很細,有春土、澄泥、造坯、字畫等十幾道工序。
5、造船業:①兩漢:水軍擁有用途不同、類型多樣的艦船;發明了櫓、舵、布帆和使用錨。②三國:吳國造船技術很高,衛溫曾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③隋唐:能造當時世界上的海船,而且最早出現了機械動力的輪船雛形。洪州是的造船中心。④宋元:北宋江南和東南沿海是造船業最發達的地區。南宋造船業中心有明州、泉州、廣州,海船載運量大。⑤明朝:造船水平的高超可以從鄭和率船隊先后七次遠洋航行成功上得出。
6、煮鹽業、釀酒業:①甲骨文中有關于商周時期釀酒技術的'記載。②春秋戰國:煮鹽業有山西的池鹽、山東的海鹽和四川的井鹽都已開發;人們已能用曲造酒,是古代釀造技術的重要發明。③兩漢:漢武帝時實行鹽鐵專賣,反映了鹽在當時國家經濟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漢代開發的鹽,分為池鹽、海鹽、井鹽等,那時,山東食海鹽,山西食鹽鹵,四川吃井鹽。
7、造紙業:①西漢:前期已有了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②魏晉南北朝:紙張質量提高,逐漸取代簡族,成為最主要的書寫工具。造紙中心:洛陽、長安、建業、揚州。
8、制漆業:①原始社會:我國是世界上用漆歷史最悠久的國家。河姆渡遺址曾出土過紅漆碗。②商朝:漆器出現了浮雕式花紋,并鑲有綠松石和鉆花金箔。③周朝:漆髹工藝大量用于車的制造。種植漆林,已被征收稅賦。④戰國漆工藝有新成就,已出現采用夾纻技術的漆器。⑤秦朝:專設官吏管理漆園的種植和漆器的制作生產。⑥兩漢: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都是漢代漆器當中的精品。
9、玉器雕刻業:商周玉器加工有了很大發展,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數量多,僅安陽婦好墓就出土玉器七百多件。
【9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初三歷史上冊知識點06-18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06-02
初二歷史上冊知識點06-09
9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總結01-26
七年級上冊歷史的知識點總結12-25
七年上冊歷史知識點【通用】01-04
【精品】初二歷史上冊知識點06-10
初二歷史上冊知識點【合集】06-10
8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01-21
九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01-12